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衍生交易的风险一直存在。通过选择37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公司,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衍生工具的使用对跨国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直接效应,说明衍生工具的使用令其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有84.3%的降低效应;企业投资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会相对较大。同时,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动,对投资风险分别有25%和29.3%提升效应。我国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衍生工具交易存在的风险,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才能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和内部控制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着手,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了加强金融衍生业务内部控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与衍生工具交易相关的重大亏损及破产案件,操作风险失控是这些亏损和破产背后的主要原因.完善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防范衍生工具操作风险,本文即结合国内外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指引和报告,提出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防范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需要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现阶段,银行业的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急需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体系与制度,并加强内部和外部管理。  相似文献   

5.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病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必须着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本文探讨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功能,分析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并具体分析了利率衍生工具。  相似文献   

6.
李黎 《市场研究》2013,(9):71-72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为企业和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保值、风险管理等提供了有效手段。在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价值创造和风险规避的同时,须考虑到它本身所潜在的巨大风险。本文以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了风险分析和应用衍生工具的内部管控。  相似文献   

7.
孟坤  刘轶卿 《商业时代》2012,(18):78-79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重要的避险、收益工具在当代经济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其主要的风险来源.例如:风险意识不成熟导致综合风险;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流动性等风险;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效率低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内部信息与沟通不足导致操作风险等;风险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的风险.在进一步分析合理的内部控制的体系和流程后,本文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合理的授权制度与业务流程:确定风险限额度量;建设会计实时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8.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会计监督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中的主要作法是提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金和利用谨慎性原则确认损益,问题是存在着会计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目的是能增进理解表内和表外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性信息,有助于评价与这些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但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完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会计监督与披露的建议是: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和会计的反应机制;加强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9.
衍生工具在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和收入机会的同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为了有效地管理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地识别和度量衍生工具的各类风险,并选择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从而使风险敞口处于企业的风险偏好或容忍度之内.  相似文献   

10.
融资担保属于特殊性金融产业,其财务杠杆较高,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财务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严峻挑战。在当前形势下,融资担保公司应当持续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最大程度降低公司的风险率。本文主要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从融资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原则和内容入手分析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强化措施,旨在推动融资担保公司稳定提升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对于规范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审计、强化投资风险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企业投资风险管理进行内部控制意义重大。新形势下,企业应依据自身规模和条件构建适用于本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加快落实体系建成前的计划、调研、分析和设计等制定工作,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健全管理制度以有利于体系的执行,并对其设计合理性与执行有效性进行检验,从而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制度化管理方法,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广西制糖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可以起着很好的风险识别作用和风险控制作用。广西制糖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应分别选择不同的预算管理模式来防范财务风险,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文化风险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企业的文化风险不仅是理论界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跨国经营中的文化风险具体表现为沟通风险、种族优越风险、管理风险和商务惯例与禁忌风险等几种形式。文化风险的产生源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对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对市场的选择、市场进入方式、协调管理原则以及国际营销策略都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首先要正确认识文化风险,制定文化风险管理战略,选择适当的风险控制工具,加强跨文化管理,开展跨文化培训,并适当地实行本土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技术含量带来高成长的同时,也伴生了高投入和高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市场、政策和财务方面。正确认识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风险,并有效地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或转移风险,已经成为新兴产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风险,必须积极加强主体自身的风险防范,规范风险管理;政府应该对新兴产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限制落后产能;提供完善的信息和中介服务;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个人贷款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是: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识别体系,风险识别能力较低,尚未采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同时,立法工作滞后,管理不到位,管理效率低.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引进西方银行风险管理经验,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与实现分散化经营,在政府主导下创立统一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从而强化相关风险的规避,促进个贷业务健康快速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聂高辉 《商业研究》2006,(22):201-204
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后隐藏了很多风险,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对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很有意义。因此,从企业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的风险进行重新分类和认识,并分析电子商务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提出电子商务的多层面风险管理策略框架都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浅析高校财务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财务风险的目的是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应务存在总体失衡、过渡举债等风险。应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具体风险发生的相关因素,增加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制,使高校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按照财务法规有序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8.
刍议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经营管理制度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较高的风险等。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该遵循全面性、系统性、谨慎性的原则,建立有用的、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和措施,提高银行贷款的质量,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风险进行监测并及时控制,从而确保信贷风险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减少不良贷款,确保银行资产的合理流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增加股东财富。企业需要在风险盈利之间权衡,合理安排营运资金结构,从而将营运资金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可划分为中庸型政策、稳健型政策和激进型政策。企业应选择最佳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需要结合企业的风险程度、实际经营以及面对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aise risk management as a topic for discussion among product safety professionals and discuss one particular key element of understanding risk. Risk management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good product safety management, whether at the policy level or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and is relevant to all thos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standards, including regulators and suppliers. The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involves measuring the risks at the initial stage, by looking at consequence (possible injury) and likelihood (of that injury occurring) which then gives us the ‘inherent risk.’ We then seek ways to treat the risks. A second assessment of the risks is subsequently done to establish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treatment will address the problem (‘assessed risk’). In product safety, this means how dangerous is the product as it is and how effective will a measure be in reducing the risk. Communication is vital in this process. When standards are developed and policy adopted, the factors that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need to be properly documented. The rationales for decisions, i.e., what the hazard is and how it is treated by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 should be recorded within the standard itself. In the absence of recorded reasons, assumptions are made and these may well be incorr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topic in some detail and provides illustrative ex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