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前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慢等因素作用下,下半年经济增长适当放缓已成必然,国内外各种风险因素集聚,使得我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结构调整仍是全年政策目标,但下半年调控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同时抑制价格过快上涨,新刺激政策年内不宜出台。  相似文献   

2.
<正>上半年出现的多点扩散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很大影响,而5月份开始经济数据出现可喜的变化,下半年极大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反弹,经济增长将进入上行通道。那么5月份的经济数据有哪些亮点?下半年经济增长面临哪些挑战和有利因素?如何把握下半年经济反弹机遇而推动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达成?本期文章将结合最新经济数据,详解下半年经济形势和机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近日表示,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消费实际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工业生产稳步回升等四方面因素,支撑中国经济明最复苏。宏观调控政策取得阶段性成功,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超过9%。余斌说,可以用“两次接替”解释中国经济的复苏。  相似文献   

4.
下半年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政策松动的可能性不大,地产调控的主旋律将是之前调控新政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决定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结构性的因素和周期性的因素. 从结构性因素看,中国在2007年后一直面临着潜在增长率逐步放缓的问题.结构性的放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WTO红利的消失、全球经济的疲弱和最终需求的放缓、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减弱.2013年,结构性放缓这一问题仍将持续. 自2012年中加大稳增长的政策力度后,中国经济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筑底回稳,而今年将进入周期性的复苏阶段.从目前看,支持中国经济周期性复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首先,自2012年5月份开始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见效,其正面作用逐渐在实体经济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178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发表题为"今年经济形势及下半年政策展望"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世界经济中长期来看将进入低速增长时代,短期则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在可能的二次探底过程中,各国调控手段和调控能力将不尽相同.对于中国来说,不应该采用过于激烈的刺激政策,但是应该利用这一机会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竞争力指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和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它是获得自身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地区、国家甚至世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的强大表现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辐射更大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8.
上半年,我国在投资、工业和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品市场却出现明显回落态势,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放慢,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长期内生性收缩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矛盾还没有根本缓解,扩大消费的政策效应还需进一步观察.展望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和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不断落实,消费市场将比上半年有所回升,但增幅比去年有所回落,预计全年增长8.5%左右.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2022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内疫情较大地影响了正在恢复常态运行的经济,国际上,俄乌战争爆发、极端天气频发与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出现等从外部冲击了我国经济。面对前所未有的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的局势,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大稳经济政策力度,下半年经济增长触底回升。从经济走势看,宏观经济的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东南置业》2010,(6):10-10
下半年宏观调控主基调为保持政策稳定 中国经济总体来看是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第二季度增长速度比第一季度有所回落,这除了基数的因素之外,还有主动调控的原因。下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核心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排在全国的前列.然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正确地认识和估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对于理解和认识我省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我省经济的今后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自1997年下半年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态势。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相继启动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根据近两年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上述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有效的促进了国内需求。但问题的关键并没有由此而解决,尚遗存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继续抑制内需的扩大。如果不加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将可能使刚有好转的内需反向走入低迷,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一个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国有资产研究》2009,(10):18-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9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会议闭幕后发布的公报称,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同时,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无论是名义增长率还是实际增长率,均达到了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速度.这表明当前消费增长并不是因物价上涨所带动,而是国内消费品市场健康旺盛的积极表现.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依然强劲,但是,下半年整个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明显增多.受多种因素制约,投资增速有可能放慢,出口增长有可能进一步回落,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需求能否继续保持目前这一增长态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数据》2004,(1):43
全市生产总值将接近4000亿元 统计专家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分析后指出,尽管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少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如汽车消费政策的不确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央行信贷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等,但总体上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展望2004年,当前经济较快增长的趋势仍有望延续,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16.
王建 《经济界》2009,(1):8-9
中国经济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遇到“内外需紧缩双碰头”,经济增长到2009年第三季度将在7%左右。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中国会是2009年唯一走出低谷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通讯     
新闻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放缓日前,发改委下属的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了最新的预测报告称,预计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将放缓。报告说,“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放缓,第三、第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8.6%和8.2%,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8%,比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报告除了建议“地方政府要切  相似文献   

18.
声音     
随着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有所改善和我国经济政策的微调,年中我国经济会出现企稳迹象,下半年国民经济有望改变下行的状况出现回升态势。宏观经济政策应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主基调下,加大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求进"的力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企稳迹象。  相似文献   

19.
进入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保持一季度的平稳增长。受出口回归良性增长轨道、资金供给约束减弱等因素的作用,经济筑底企稳的态势基本形成,但工业领域供需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并可能进一步传导至下游产业,引发更广泛的市场不平衡,加之内需疲弱、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未来应充分认识经济中高速增长期的阶段性特征,积极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挖掘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利用转方式、调结构寻找增长新动能。综合判断,上半年工业将保持8.8%左右的增长,随着下半年政策实施与改革推进的效果逐步显现,形势有望继续向好,全年工业将增长9%,基本支撑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日益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总体上国民经济运行处于收缩态势。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和措施逐步到位并取得成效,经济景气出现了回升的迹象,居民消费保持稳定增长,进出口出现高速增长,物价水平同比降幅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价格已止跌略升。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总体上看,内需不足仍将是2000年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因此,要保持经济景气持续回升,2000年应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对2000年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如下:在国内消费稳定增长、出口增长回升的同时,若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9~11%,达到32850亿元左右,则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