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莲 《科学决策》2004,(12):54-5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进入了新的灾害多发期,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火灾、农业和森林病虫害,以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损失有明显增大趋势。同时一些行业和地区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排除,使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就2008年而言,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经历了两次严重的自然灾害。1月25日,我国南方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了公路、铁路、电力大规模受损,有10个省区3000多万人受灾;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  相似文献   

3.
群严 《科学决策》2007,(6):16-17
自然灾害是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影响特定社会人群利益的突发性事件,是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伦理涉及生态伦理、区域伦理、代际伦理、工程伦理、救助伦理、制度伦理等多方面内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伦理文化的研究,对我国防灾抗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强烈,自然灾害强度大、分布广、种类多,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共发生了巨灾26次,由表1可知,近十几年来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愈发严重,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且政府救灾支出也连年攀升。然而,截止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为止,中国巨灾保险赔款不到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行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是世界上因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政府财政支持下,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是使农业灾害损失在时间、地域和险种之间得以分散的主要手段,能减少农民因灾返贫的概率,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三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消防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始终面对的基本问题.我国历来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非常严重.迄今为止,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滑坡、泥石流...  相似文献   

7.
今年年初,我国发生了50年来最严重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损害,一些教训更值得我们汲取,尤其是这场灾害凸显我国现有应急体系的不足。因此,应该借鉴别国做法,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家智  林涌 《改革》2004,(6):59-63
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及损失的扩大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农业灾害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较低。在对我国农业灾害风险管理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基础上,结合国外农业灾害管理的经验和模式,提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十一五"期间,江西丰城市有7个省定重点村,均地处贫困山区和滨湖地区,水灾、旱灾、风灾、山体滑坡、冰冻灾害等时有发生,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为不便,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十一五”期间,江西丰城市有7个省定重点村,均地处贫困山区和滨湖地区,水灾、旱灾、风灾、山体滑坡、冰冻灾害等时有发生,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为不便,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吕阳 《辽宁经济》2009,(2):43-43
巨灾是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灾害。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近年来.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巨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商,损失越来越大。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而汶川地震的直接损失高达8451亿元。每年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约65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6%。  相似文献   

12.
李望龙 《魅力中国》2014,(14):348-348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潜在灾害隐患突出;煤矿开采深度和采空区相应也大,致使地层应力失去平衡,产生地面塌陷、地裂缝或岩爆等灾害;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频度、强度及灾害损失均呈显著上升态势,对灾害的全面预防和彻底治理已是刻不容缓。应尽快完善资源开发与防灾减灾的相关法规建设,使资源开发和灾害监管有法可依。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矿山环境与灾害源的监管与治理力度,防止新的隐患发生。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风雹等是几种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林业灾害是我过主要的自然灾害,"是不冒烟的林业火灾"是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病虫害制约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在新的历史时期,减少灾害,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亦成为我们目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以来一场持续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席卷全国,给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成巨大的灾害和损失。冰雪灾害本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日趋复杂,从去年西藏阿里的罕见雪灾到今年的北美、我国大范围雪灾,极端天气愈演愈烈。不仅仅是雪灾,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暴雨、高温等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更加频繁,灾害损失和影响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地质环境基本状况1.水文环境。我国的水文环境问题是水体污染严重,水量不足、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灾害发生,以及相关的水土流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体污染速度增长较快,1981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292亿吨,1987年上升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抗击非典,使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露。今后,我们必须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注意完善防疫灾的战略与对策,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辟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人类的发展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不断发生这样那样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记述: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的3703年间,我国共发生自然灾害5258次,平均约6个月一次。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危害。本文从古代大同地区灾害特点入手,主要介绍了灾害的特点和类型,以及面对灾害官方的救助方式。希望通过研究古代大同地区灾荒与救济对当今大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等等。据统计:我国50~60年代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为300—400亿元;90年代已达1000亿元以上,其年均损失已由相当国家财政收入的1/6增至1/4—1/3。40年来,我国灾害年均死亡人数约1.6万人,相当全球灾害死亡人数的1/8。以上数据说明,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影响面广,损失严重的旧家,而且正在进入一个灾害日趋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隋岩 《魅力中国》2013,(11):26-26
中国是众多国家中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水、地震、台风等一系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尤其是最近几年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的发生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为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对巨灾风险进行有关管理已成为当前形势的需要,中国向来习惯于使用行政的手段进行灾害的救助和管理,政府相对而育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灾害补偿责任,但是现在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所以构建更为有效的巨灾风险管理的制度已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