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3月,有媒体报道四川长虹在海外遭遇巨额诈骗,数亿元人民币可能将无法收回。尽管在此之后,长虹总裁倪瑞峰称这是竞争对手暗施冷箭,但这件事件却促使人们开始关注蓬勃发展的出口贸易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海外应收账款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各种产品的“出口基地”,海外欠款总额也随之大幅增加。有消息称,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坏账率至少在5%以上,以2003年出口4000亿美元的规模来测算,中国2003年至少有200亿美元左右的海外欠款没有收回。 与一些老贸易公司相比,很多新兴的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固定可靠的贸易伙伴,没有成熟的国际贸易经验,因而更容易陷入海外欠款的泥沼。如何规避海外欠款的风险,如何进行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这些成为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有一些企业在扩大出口规模、防范欠款风险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许值得其他的企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据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出口额将达12000亿美元。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不少是中小型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大量的海外欠款无法收回。这一问题困扰着中国企业,尤其是流动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国内企业海外欠款已达千亿美元之巨,而且每年仍在递增。  相似文献   

3.
思维     
《中国海关》2005,(5):57-57
改善劳工标准,亚洲各国需要加强能源合作,世界经济用泡沫招待中国,是什么导致中国企业千亿海外欠款,中国纺织品出口争端进一步升温。  相似文献   

4.
时下正值岁末,是企业财务部门最繁忙的时节,他们都在忙着催还欠款。由于半数以上中国出口企业将赊销作为主要贸易方式,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贸易壁垒不断升级,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些使出口企业遭遇海外欠账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出口企业在利用信用(赊销)方式赢取更多交易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逾期账款损失的风险。当出口企业遭遇海外买家拖欠货款后,自行追讨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尤为突出的是不少出口企业对国际商账追收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经常贻误最佳追讨时机,最终导致欠款无法追回。以下几起典型案例,足以警示企业,如何有效追回欠款。  相似文献   

6.
浅析出口贸易风险管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排名已升至第三位 ,贸易额突破 1.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 ,中国企业的海外逾期应收账款因为一些重大经济新闻的曝光而引起各界的关注.根据相关权威报道预测,中国迄今至少有 1, 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这一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 ,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海外欠款不仅是出口商重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是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害.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尚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贸易摩擦大幅加剧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海外应收账款问题频发,对外贸复苏造成障碍.据估算,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欠款已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8.
海外账龄越短,追回款的可能性越大,且追收的成本越低,企业需有及时追款的意识邢波华仕嘉尚资产管理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监我们处在现金为王的时代,资金链关系企业的生存。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及时回收海外货款至关重要。不过,政治动荡、市场波动、买方信用缺失等因素,都可能给外贸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因为一笔海外欠款收不回来而倒闭的例子并非  相似文献   

9.
适者生存     
中国出口正在经历一次凤凰涅磐似的大洗牌。外贸企业要认清大势,尽早跳出习以为常的"温水",运用打造新的外贸价值链、扩大融资渠道、预防海外欠款等手段,创新外贸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0.
赵宇伦 《现代商业》2014,(6):149-149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了良机,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本文首先从政治、法律以及财务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的风险;然后,针对以上风险,并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具体提出了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期能够降低企业的海外并购风险,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田振花 《北方经贸》2009,(11):85-86
面对次贷危机带来的海外并购机遇,许多中国企业欲通过海外并购加速成长壮大。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逆势而上,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频频出手,金额之大,频率之高,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时机?恐怕并非如此。次贷危机下的世界经济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风险,海外并购并非看起来那么美,因此,中国企业应理智、冷静、谨慎地对待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12.
认为中国企业业海外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海外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加、海外发展全方位多领域格局逐渐形成。仍存在制约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国际层面、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因素。分别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与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角度提出了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态。在这一势态之下,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也日益雄厚。现状之下,中国企业想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对海外企业进行并购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实践证明,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是需要充分解决的重大难题。鉴于此,本课题在认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来源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有效策略,希望以此能够为中国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及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许多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金融危机之后,海外资产大量缩水,加之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出现了强劲的海外并购势头。然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起步较晚,海外并购融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海外融资并购方式,指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及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两大因素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以及海外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既看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提出中国企业应从自身发展现状出发,不能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忽视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真正动因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和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近年来不断升温。2005年,随着大型中央企业和银行股登陆海外,中国优质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愈加引人瞩目。与此同时,关于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利弊之争也成为业内的热议话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海外上市现象背后,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不容忽视。为指导企业海外上市,规避上市风险,特摘登《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趋势及风险分析》一文。  相似文献   

18.
商务部研究院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约为5%,每年损失400亿美元,损失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20倍。9月2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透露的数据表明,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中国企业尤其是外经贸企业的信用交易(赊销)能力、管理水平急需提高,信用保险的运用程度也亟待提升。同时,也凸显了国内信用保险机构面临的巨大市场。近几年,中国进出口额迅速增长,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连年上升。2001年中国的外贸总额为509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排名都为第3位。贸易额分别为1.1万亿美元、1.4万亿美元、1.76万亿美元。其中,2006年中国的进口额为7920亿美元、出口额为969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企业陷入了海外应收账款被拖欠的窘境。同发达国家企业一般只有0.25%-0.5%及国际平均的1%左右的的坏账损失率相比,中国国内出口企业超过5%的坏账率显得非常突出。据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外贸总额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国内的出口企业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盈利能力每况愈下。此时如果再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国际欠款问题,中国的企业必定不堪重负,从而影响其正常发展,也给国家带来损失。解决海外坏账困扰已成为一些国际化经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海外资本市场先后对中国企业敞开大门,中国企业通过海外上市,不但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可以提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海外上市,本文通过对几个主要的海外市场的上市条件进行对比,比较海外上市与本土上市的优势、劣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最佳选择,为我国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地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充分利用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及丰富的海外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可是,全球环境的巨大复杂性以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都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实施造成不小的阻碍。本文概述了当下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海外并购带来的主要优势,分析了国内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并购的原因,总结了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