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嵩 《经济经纬》2005,1(2):4-7
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归属,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笔者一方面分析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力图弄清他不同意其中的哪些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的哪些因素;另一方面分析马克思本人关于"现实中的个人"的论述,并且对照卢瑟福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定义,明确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笔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坚持从自利的、理性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现实中的个人"入手的研究视角,他是一位方法论个人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假设关注个人的利益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能力,而马克思在刻画个人时还特别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人行为选择的约束。笔者立足于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探讨秉承斯密个人主义思想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对"经济人"假设的继承和发展,试图揭示这一个人观念进一步发展遇到的困惑。遵循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西方学者要从追逐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出发,解释约束其实现自身利益的因素形成和变迁的原因,从而不得不面对引入另一种个人行为模式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试论胡适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尽管胡适的文学主张并不同于自由主义文学家,但共同秉持的自由主义却使他们在精神追求上显示出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组织行为学视野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它对团队、领导风格、分配和绩效等组织行为变量均有影响。对组织行为学领域中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探讨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卫红 《经济师》2008,(9):42-42
将杜威作为“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读。只有将杜威的思想置于特定语境中,才能恰当地理解杜威关于“儿童是中心”的教育主张;只有深入理解杜威对“新个人主义”和“旧个人主义”的辨析,才能正确定位杜威的儿童观;只有理性分析杜威反对传统“二元论”的思想方法,才能恰当把握杜威提出“儿童中心”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高嵩 《经济经纬》2007,1(1):11-14
笔者分析了马克思的个人观念和阶级观念,认为马克思眼中的个人是自利和理性的,并结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他眼中的阶级是阶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是阶级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强调阶级成员间的关系及阶级关系产生自个人行为选择,个人利益和个人行为是阶级利益和阶级行为的基础,他是从个人入手构建阶级理论的.如果除去西方主流思想孤立的个人观念的教条,把方法论个人主义理解为从个人入手解释经济现象的原则,那么马克思阶级理论,符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的本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学整体有机论的方法论归属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把社会看作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因而是一种有机整体论,并据此直接将其划归方法论整体主义阵营。有机整体论内部是有区别的,其一主张从个人入手;其二主张从整体入手。从马克思对上述两种有机整体论代表人物思想的批判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有机整体论观点符合从个人入手解释社会现象的马克思整体论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     
欧阳哲生:我们今天来评估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释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自由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重新评价现代中国屡起屡仆的自由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是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是以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国家,要学习和借鉴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就需要加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创造性地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本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新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国际金融资本统治下的殖民主义化道路,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研究的综合阐述,得出中国不能走新自由主义的改革道路,新自由主义道路只会导致国家发展缓慢甚至衰败,中国学者要始终运用马克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探讨新自由主义,才能使提出的理论、观点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尤绪超 《经济论坛》2012,(8):173-176
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理论界一直有争议.争议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列宁到底有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第二个层次的争议是关于列宁市场经济思想产生的时间和历程.有的学者认为列宁在俄国建国之初就有市场经济的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列宁仅仅认为过渡时期必须采取市场经济的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列宁一开始是没有市场经济思想的,后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尤其是新经济政策)促使其观点转变,产生了市场经济的思想.本文总结了这两个层次的争论,并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争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伍装 《经济经纬》2005,(1):18-20
从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入手,可将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已形成的经济学派主要分为: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创新学派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由于它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对中国经济改革有不同的观点。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秉承了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并在这种经济学价值判断指导下来思考、分析中国经济改革,从而进行相应的改革路径选择;而中国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创新学派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逻辑,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综合创新和发展。它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最大区别在于:认为经济改革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从而由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过渡到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亚当·斯密到严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最有影响的经济理论是经济自由主义,严复推崇他的观点,两人在反对政府干预、反对垄断、自由贸易等方面达成共识.但因为当时中国缺乏经济自由主义推行的市场竞争条件,所以严复的主张未能在中国得以实施,也干扰了他对亚当·斯密一些观点的理解.本文认为如何处理政府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初期也暴露出完全的个人主义和扭曲的独立人格的缺陷。加强宗教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化,而且还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调控、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从全球经济危机看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广泛影响的一个体现。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思潮,而且是一种政治思潮与社会思潮。该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鼓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时论;抨击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抨击社会主义公有制,鼓吹私有化;抨击民族主义,鼓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对待新自由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6.
薛庆根 《生产力研究》2007,(10):10-11,139
默示知识的概念首先是由波兰尼提出的,将其运用于经济演化,获得了巨大成功。文章探讨了波兰尼默示知识的基本内容,并讨论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在经济学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选取长三角地区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328位项目团队成员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结构方程方法对垂直个人主义、水平个人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垂直集体主义倾向与结构型知识冲突、潜在型知识冲突、恶性知识冲突与分歧型知识冲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个人主义对结构型和分歧型知识冲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水平集体主义对分歧型知识冲突和恶性知识冲突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垂直集体主义对潜在知识冲突和恶性知识冲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分歧型知识冲突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分别针对四种类型的知识冲突提出管理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于 10年前曾著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思想初探———兼论经济发展思想不始于西方近代》一文 ,主要以古代西方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思想为依据 ,论证经济发展思想在西方尤其是中国古代早已产生和存在 ,而并非如有些中外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始于西方近代。有鉴于自那时以来有些学者仍维持其原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始于西方近代的观点 ,在现在刊登的这篇补论中 ,作者主要从发展经济学学科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对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发展思想的界说及有关的论点出发 ,并再一次援引若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思想史料 ,进一步论证经济发展思想不始于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学研究中,方法论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之间的争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不存在科学的标准去判断两者的优劣。同时,主张建立兼顾两种分析方法的优势的理论综合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批判实在论的结构—行动转变模式通过对"结构"和"行动"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辩证分析,力图克服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各自的不足与它们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反思改革”及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针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战略,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改革成败得失的讨论和争论。这是“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的延续。在这次关于改革的讨论中,一些学者针对当前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要对改革进行反思;而有的学者认为反思改革是对改革的干扰,是反对改革;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反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推动和深化改革的需要,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围绕是否要“反思改革”以及如何“深化改革”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