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建立制造业区际转移动态面板模型,依此对FDI区位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相关关系、作用效果、地区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DI区位变迁和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均呈现出"东出西进"和"就近转移"两种趋势;从全国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区域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规模具有扩散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规模具有集聚作用,且在中部地区的集聚作用更强;从行业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对于促进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向东中部地区转移、医药制造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代工模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有效战略和重要途径,但可能因锁定效应而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本文首先从投入、需求与功能三个维度将代工产业的锁定效应分解为要素锁定效应、市场锁定效应和价值链锁定效应,进而利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国际代工模式下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锁定效应。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表现出要素锁定效应和市场锁定效应,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兼具上述三种锁定效应;外资代工促成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因素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双刃剑"作用,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具有显著的锁定效应;工资水平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具有显著影响,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与工资水平、规模经济和创新强度显著相关,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则受到创新强度和外部制度因素的显著影响。本文结论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产业升级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际代工模式下的本地产业空心化危机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因开放大量地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劳动密集的、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许多制造企业依靠“代工生产”和“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在这些代工企业中,除了本地的企业外,更多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沿海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说离不开这种生产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是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曾经走过的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中国,原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压力,正普遍向中国内地及周边东南亚国家转移,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由此形成。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给中国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对中国该如何应对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蔓延,全球经济在出现严重收缩,加剧了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作为深入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提高了国内产业链关键环节断裂的风险,加快了产业向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速度,并带来制造业转型升级放慢的风险.为此,需要加快我国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工作,健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打...  相似文献   

6.
代工制造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治理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中国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代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随规模扩张实现同步提升。文章概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分析了代工制造模式的主要类型、价值链分工位置、产业组织特征和技术追赶过程。最后,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技术追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任思 《消费导刊》2009,(17):25-25
如何推动我国代工企业升级,实现我国由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代工企业升级路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代工企业的路径选择进行综合评价,为代工企业做出升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以富士康为实例对代工企业升级路径决策评判模型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该决策模型对代工企业升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以代工方式"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代工企业应在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延长在国内的产业链环节,进而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价值链(NVC),成为国内价值链的治理者,从而实现以一个更加均衡的国内生产体系网络嵌入全球价值链(GVC),通过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资源整合,实现以本土企业成长带动代工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由于经济下行、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但从总体来看,其发展机遇却大于挑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政策的提出。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关纺织服装产业政策的提炼,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六条结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国际货物贸易逐渐向服务贸易的转变,经济竞争中心也发生转移;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发展种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明显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虽然这几年有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我国这些年在国际服务型贸易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形成相互依赖、专业化分工的区域网络结构,贸易和投资的依存度不断地提高。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对中国与东南亚现行贸易服务政策的修订给予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该地区服务贸易与投资合作加强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针对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发展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国际货物贸易逐渐向服务贸易的转变,经济竞争中心也发生转移;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发展种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明显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虽然这几年有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我国这些年在国际服务型贸易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形成相互依赖、专业化分工的区域网络结构,贸易和投资的依存度不断地提高。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对中国与东南亚现行贸易服务政策的修订给予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该地区服务贸易与投资合作加强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针对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发展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明强 《江苏商论》2012,(9):153-155,160
在中国区位优势下降和美国重振制造业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美资制造业正在从中国东部地区悄然回流。在制造业撤离还未形成一种趋势前,中国政府要因势利导地采取对策:增强中国的区位优势;着力提升外资企业的根植性;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促进代工企业向精致化发展;评估区位优势,预警外资撤离,以减少撤离可能或延缓撤离过程,从而减轻对中国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有文献部分解释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来源,但尚未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中国出口竞争力持续提高之谜。本文提出教育红利是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并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红利通过效率转移、规模经济和工资成本效应等中间渠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作用。基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相对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教育红利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且主要通过效率转移和规模效应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产生正向效应,而通过工资成本产生负面效应。教育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重要内生源泉。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制造业企业最近纷纷从东南亚向中国转移,其理由主要是中国的生产成本低,市场有潜力。 从去年以来,日本企业总共关闭或者缩小了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波、印度尼西来和菲律宾5国的22个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国际产业转移价值的基础上,本文依据Koopman等对于出口产品的价值分割框架构建了测度国际产业转移的指标,并依此测算了22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净转移比重和相对转移比重,结果表明:直到2011年,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各产业不存在绝对的产业转出现象,关于一国(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判断夸大了国际分工的产业转移效应;OECD国家(地区)的劳动及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存在向非OECD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服务业转移趋势不明朗;制造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比服务业更灵活、发展更快,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比服务业更早。虽然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需要更加成熟的条件,但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看,价值的国际转移最终会形成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且这种分工细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对于中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竞争力提升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广东东莞、深圳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很多工厂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或将生产线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对此,东莞市长袁宝成表示,一些企业的倒闭,是属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整体遭遇了危机。相关专家认为,东莞一些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厂倒闭的同时,一些高科技、大品牌公司也在崛起。一边是倒闭潮,一边是转型潮,两者并存。这是中国产业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顺应全球制造业的国际大转移,承接来自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加工贸易业务,使得中国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强劲的市场需求为中国奠定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带来新的机遇。我国应努力抓住新一轮机遇,承接来自跨国公司的外包服务转移,使中国成为"全球办公室"。  相似文献   

18.
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给中国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利润,在资源日渐匮乏和各种成本持续上升的今天,中国制造业要想赢得未来,摆脱代工的尴尬命运,除了继续秉承"制造业的根本在于做好产品",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集装箱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且从前年开始,一跃成为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大国。一、世界集装箱工业世界集装箱工业的发展,随着生产中心的转移呈现出几个不同的阶段:六十年代在美国,七十年代的生产中心在日本,而八十年代南朝鲜取代日本成为新的生产中心,九十年代已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转移。中国成为集装箱工业的生产中心,取代了南朝鲜。美国是发展集装箱运输最早的国家。作为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益国,美国的工业和经济水平六十年代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于是集装箱制造业便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七十年代后,正处于经济腾飞的日本也开始大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关联度与产业演进系数等量化方法,对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演进过程与趋势特征开展了实证检验,并在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比较中明晰所处位置与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参与度较高且为上升、收敛态势,中国制造业参与的进度更大、程度更深、水平更高;经历了振荡发展、加速融入、平稳调整等三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倒S形"发展过程,并在前向、后向两个方向上以渐趋平衡的关联度嵌入全球产业链,更具网络的稳固性与根植性;受此影响,中国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业内部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调适;中国的产业演进突出表现在由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演进,低技术产业仍然偏高,中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属于跨梯度演进模式。这一演进特征与中国自身所处发展阶段与制造业总体水平紧密相关,也受到中国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加大工业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与加入WTO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