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地方政府层级制度存在的问题1.省级地方政府数量偏少,管辖幅度偏大。中国在省级行政区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省级数量偏少,区划面积过大,所辖人口过多。例如,中国省级区划单位面积在3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个,在2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个;人口在5000万人以上的有9个,在3000万人以上的有19个。这些省区的绝大多数,无论就土地面积、还是就人口来说,都相当于或超过欧洲中等以上  相似文献   

2.
改革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区域发展特色和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等方面进行考虑,而且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协调好城市发展规划与行政区划的矛盾,从过去以农村管理为主体的思路转移到以现代化城市管理为主体的思路上来,不要唯行政因素而从。从我国政府层级沿革和国外政区设置的情况看,划小省区,增加省数,建立合理的行政区域管理幅度,减少中间层级,撤销乡镇,增设城市,是革除现行政府层级弊端的根本出路。 划小省区,增加省级行政区设置 扩大省级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更多的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区域性公共物品。可以考虑将全国省级政区总数达到50个左右。目前我国的县级政区有2200个左右,如果省区数目增加到50个左右,平均每个省区将管辖40-50个县级单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在省级设置方面进行过小幅度调整,有增有减。1987年后,分别又增设了海南省、重庆市两个省级区域;20世纪80年代,也曾经提出过设置三峡省的动议,后又撤销。如果以前还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扩大省级数量条件尚不成熟,目前我国则完全具备了相应的物质、文化条件。从经济发展现实看,随着一些区域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在很多省份,已经出现了一个或多个次级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这为扩大省级数量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如,辽宁省的大连、山东省的青岛、江苏省的苏州、镉建省的厦门、浙江省的宁波、广东省的深圳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行政中心。从社会文化心理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已经突破了过去形成的行政区划概念,对新的区域划分的心理认同能力也显著增强,这为扩大省级数量提供了软环境条件。再者,转轨时期的制度创新也应该包括行歧区划方面的改革。因此,抓住机遇,及时进行省级区划调整,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现实,是一个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郭倩 《经济研究导刊》2013,(13):136-137,148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财政支出上,而在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上各地方政府则表现十分被动,这种不和谐的财政竞争阻碍了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从制度上分析造成地方政府恶性财政竞争原因,为缓解财政竞争状况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不规范、债务规模不断膨胀、融资资金使用效益差、债务隐蔽性强风险难以监控等问题,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需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为此应进一步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展地方公债融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多渠道规范的融资体系,清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5,(9)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层级制度是解决我国财政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从地方政府层级影响因素入手,对比国外地方政府层级制度,从整个政府管理的角度和层面对财政体制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和财政层级制度的三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剖析了现有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建设应理顺的关系,并对如何加快建立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存在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全 《经济师》2007,(8):23-24
地方政府合作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和趋势,也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战略选择。但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却阻碍其有效运行,如缺乏合作的利益共享制度,"本位主义"是合作机制的最大障碍;尚未建立制度化的政府合作多层次机构;缺乏完善的合作规则。完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可以从政治层面上打破地方割据状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机制;在管理层面上创建政府间的长期互动机制与协调机构;在制度层面上建立一个共同遵守的合作公约,以强化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规范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9.
在制度变迁进程中,当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身份出现并采取行动时,其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当具体的制度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会产生演变,这些影响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行政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制度变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界限来考察中国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可以分析出地方政府角色在三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芬 《时代经贸》2012,(22):25-26
由于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有相适应的制度支撑,市场经济的转型,最重要的要进行制度的转型,而制度的变迁,必须要有政府做后盾。从社会发展的长期来看,政府的创新行为与制度变迁史分不开的,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往往也会因为其动力以及变迁的时机的不同,导致制度变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和微观主体之间的纽带桥梁,其制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关于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进行制度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融资渠道单一、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混乱、资产过度负债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本身、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控制等方面来加强监管,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李洁  叶凯 《经济研究导刊》2012,(28):217-219
中成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价格制定直接影响中国中成药的传承发展和国民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中成药定价制度历经变革,价格管理日趋规范,但中成药政府定价制度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试图深入分析中国中成药政府定价制度,探讨当前中成药定价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完善中国中成药政府定价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主要对中国地方政府可持续性举债规模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理性预期均衡模型的建立和推导分析,得出当政府不能完善控制未来的现金流动时,投资者会拒绝购买公债,无违约风险的债务规模水平比通常可接受的可持续性债务规模水平要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并以辽宁省为例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2011,(7):19-19
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权被压缩,中央政府的财权大幅增强,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和与银行的“合作”,将融资平台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但在各地经济连年高增长退潮之后,我们可能将面临谁为这场盛宴埋单的难题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国政府所面临的债务风险包括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前者是由信用约束带来的直接显性债务风险;后者是由道德约束带来的隐性及或有债务风险.本文依据Hana polackova的债务分类理论,归纳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来源矩阵,并对地方政府负债及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及运作机构不健全等问题,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急剧扩大。目前,我国急需建立健全有关规范投融资平台发展的法律和运作机构,拓展财政投融资的运作规模,加速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文章意在说明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竞争对策以及目的抉择,并剖析了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中,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是相对于税收而言的.中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非税收入对于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和宏观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非税收入管理可以很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效果.本文通过对非税收入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对策,以此保证非税收入管理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债务人和最直接、最主要的债务管理者,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动力是否充足,直接关系着地方政府债务的运行状态和债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总体上看仍存在明显的“弱动力”问题。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动力,中央政府应授予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权,将债务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并完善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