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研究目的: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界定建设用地理性目标,破解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难题。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函数模拟法,模型计量法和多方案比较法。研究结果:2010年和2020年南京市建设用地理性目标分别为1.69×105 hm2和1.94×105 hm2,2006 — 2010年和2011 — 2020年间南京市新增建设用地至少要保持在2.41×104 hm2和3.02×104 hm2规模上。研究结论:(1)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仍处于上升阶段;(2)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明显的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3.
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随机形式的环境影响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回归分析的STIRPAT模型方法。研究结果:测算1997—2007年分省碳排放量,分析1997—2007年碳排放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研究结论: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用地扩张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体现,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起到抑制或缓解碳排放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城市间建设用地结构的差异.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个区域为单位计算出的同一地类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基尼系数很小,但不同地类问差异较大,而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大多数省份的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基尼系数略有下降,说明中国整体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3)依据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使用基尼系数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空间差异分析:1996-2004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1996 — 2004年变动情况,找出省市区间建设用地的差异类型及原因。研究方法:构建一组建设用地空间变动函数,分析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各省市区的综合变动指数差异较大,也有明显的地理差异,且5个类型的省市区个数相差不大。研究结论:受社会经济阶段和可利用地存量的限制,发达省市区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内部转变与欠发达省市区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对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初步对大城市郊区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的功能、途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不同区域位置,对集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提出了自主使用型、上市开发型、指标置换型以及转为耕地型四种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国内1985-2010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相关的150篇文献从研究历程、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述评,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洲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的展望,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认识与关注,为我国城...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研究上海市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以上海市为例,通过选取地基、地面沉降等条件,构建建设用地布局的危险度指标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用地规模和扩展区、交通站网、水电站网等规划进行评价,探讨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研究结果:上海2006—2020年初步规划的建设用地、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地面沉降灾害的高危险度区,整体上较为合理。研究结论:以地面沉降灾害风险为例的建设用地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用,为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GLS模型。研究结果:土地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1)土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纳入其他影响因素后,依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2)土地一级市场目前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明显大于土地二级市场;(3)土地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土地市场化总体水平,也提高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管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为新时期各地政府进行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双控"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法。研究结果:(1)"十二五"期间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2)预测到2020年末各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要依据4类脱钩系数进行规模管控,根据"优"、"良"、"中"和"差"4种等级情况的区域进行强度管控;(3)基于预测结果,从发展观念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供地模式调整等多视角提出了差别化的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管控策略。研究结论:应努力促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低脱钩"发展模式,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推进建设用地"双控"行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绿色利用的理论逻辑、科学意蕴与法律完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绿色利用由土地自然属性决定,是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地尽其用,实现土地正义;土地绿色利用的科学内涵体现为理念的革新、方式的转变以及利用效果的统一;土地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可以从立法目的、绿色原则、绿色规则三方面进行优化,其中耕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使用是三大着力点。研究结论:土地绿色利用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土地基本属性、永续利用、生态文明和土地正义的客观要求是实施土地绿色利用的逻辑依据,应秉持土地绿色利用理念推进土地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研究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用地政策具有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空间分异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宏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得分为79.45分,全省67所高校中最高为100分、最低仅为35.68分,差异明显;不同类型高校得分也存在显著差距,部分院校特色用地安排不足;(2)中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规模等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等级越高,集约程度越高;(3)微观尺度上,老校区集约度高于新校区;经翻修和扩建后的老校区,集约水平高于非教学用地比重大的老校区。研究结论: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建设时间、区位条件、结构布局等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况下的高校建设标准应酌情考虑。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背景下,明晰划拨土地使用权流转面临的困境,并尝试寻找解释方案。研究方法:原理论证、法释义学、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现行法下,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权之实现是否须经批准存在较大争议;(2)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审批主体难以确定;(3)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审批的考量因素不明。研究结论: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实现属于权利转让范畴,应遵循规划管制,并适用划拨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后转让的有关规定。基于法律优先和职权法定原则,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审批主体应为市、县人民政府。有权批准的人民政府应对划拨土地权属、划拨决定书的履约情况、转让行为的合法性、土地用途是否符合当前规划进行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形对转让行为作出规范处理。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完善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完整的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管理体系、规划编制体系.针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对策建议:建立<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规划法>、<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办法>、技术规范、地方法规5级规划法规体系;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建立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4级规划编制体系.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基础,中国的规划体系还很不健全,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从央地关系视角,揭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历次调整背后的逻辑,并提出现行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改进用地预审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研究结果:在"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体制结构下,中国土地利用和管理同样呈现出一种"土地分权经营和行政集权约束"的特征。国家发展目标的变化直接影响中央对地方土地利用管理行为的要求,同时地方土地利用需求也影响中央政策的调整,央地关系的微妙变化推动了用地预审制度的三次调整。从2001年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制度建立到2008年进行第二次调整,预审内容呈增加趋势,用地约束逐渐增强。在2016年最新一次修正中,预审内容减少,预审范围缩小,预审阶段行政约束减弱。研究结论:用地预审制度应当顺应中央要求和地方需求作进一步改进完善,适度调整用地预审权限,进一步提高用地预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宅基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现行制度及政策,揭示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内涵与实质,梳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相关规定的内在矛盾和各地在实践中的不同做法,分析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制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制度有意回避了宅基地继承的明确,不仅法律体系存在内部矛盾,也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不符。研究结论:中国现行制度没有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做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导致各类损害农民利益事件的发生。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建立宅基地使用权的实物继承和货币继承制度;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集体成员权和户籍归属的脱钩,明确“权随人走”,保护农民对宅基地的合法权利,让农民放心进城。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受到宅基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用途的限制,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整体上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延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从商业和工业用途拓展到住宅用途入市,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城乡居民均可成为使用权主体,入市收益缴纳相关税费后由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研究结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乡住宅用地具有平等的财产权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拓展对入市改革效应的认知视野,为凝聚改革共识和完善改革举措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6—2020年333个县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提升作用,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区域、规模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城市间异质性,在位于中东部地区、规模大的和资源型城市中不显著。研究结论:在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基于全局思维科学系统地预判和评估入市的影响,把握改革在土地利用维度产生的红利由城乡共享的契机,有效发挥农地入市对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互补和竞争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土地依赖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合理的建设用地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文中的5种预测方法在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建设用地需求应采取多方案进行预测,使规划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依据《物权法》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区分设立,以明晰权属、准确登记。研究方法:借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念,通过楼面地价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建立专有部分使用权与成员权的复合型法律关系,用建筑面积与高程的组合,构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建筑用地使用权的关系,明析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地位。通过对地籍调查方法的细化,解决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举例说明。研究结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提出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的设立填补了实际操作中的空白,与现在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紧密衔接,对研究土地空间利用的不动产管理问题具有积极探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