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影响着传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健全,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就受到各种制约,导致货币政策效应低,只有不断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修正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开辟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互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才会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冲击效应及其对他们波动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均能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通货膨胀和产出,信贷渠道的短期产出效应则较为显著,货币的长期产出效应较为持久,货币当局应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差异化调控,以实现产出和物价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3.
从市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两种贷款技术出发,结合中国寡头银行结构,分析了中国信贷市场的“沉默螺旋”配置效应,并阐明了其动力机制。基于“沉默螺旋”这一全新视角,进一步探讨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银行效率评判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货币信贷高速增长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产生的对货币供应的强烈需求,商业银行行为方式的转变,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这些都决定了货币信贷的高速增长。目前,我们要弄清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深层原因,以适时传递货币政策信号,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拓展运用市场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影响市场利率,这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方式比较间接、调控力度比较平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联储从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变为主要通过调控联邦基金利率来影响利率水平,形成了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今后,促使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应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赵建 《西部金融》2009,(5):63-64,34
货币增长波动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会降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观察货币波动对宏观经济变量冲击的动态效果,发现货币波动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具有明显的冲击,货币波动尤其是广义货币波动的内生性特征非常明显,并验证了在我国利率管制的货币市场中,货币波动会导致信贷量增加的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对货币当局信贷稳定的政策目标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刘佶 《西部金融》2006,(7):7-11
本文以国有银行改革为背景,通过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运行特点分析改革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冲击.文章分析了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并提出了货币政策效能的新认识框架,试图建立一个微观银行运行与宏观货币调控相结合的分析结构.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密不可分,美国货币利率持续13次调降之后又持续17次大幅提升,从低利率货币信贷扩张的流动性过剩到高利率的流动性紧缩,使宏观经济产生剧烈波动,前期低利率带来过剩的流动性,后期利率的提高造成巨量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一贯秉持的"泰勒规则"指导原则没有纳入资产价格因子,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失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长期均衡视角和短期动态变化两个方面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对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比信贷渠道更为有效,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控更为有效,而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对物价的调控更为有效。建议在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中,注重利率调整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以实现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同时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叠加和滞后效应,适度控制政策出台的时间间隔,提升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货币增长波动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会降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观察货币波动对宏观经济变量冲击的动态效果,发现货币波动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具有明显的冲击,货币波动尤其是广义货币渡动的内生性特征非常明显,并验证了在我国利率管制的货币市场中,货币波动会导致信贷量增加的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对货币当局信贷稳定的政策目标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出口对于生产率的影响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视野切入,实证考察了出口之生产率增长效应的非均衡性论题。借助新近兴起的技术前沿距离方法的研究表明,出口对于与技术前沿距离远的落后地区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要大于与技术前沿距离近的先进地区,意味着出口具有Veblen-Gerschenkron效应,即技术落后地区在出口过程中获得的技术溢出和生产率增长要大于技术先进地区。而且出口的Veblen-Gerschenkron效应还具有时间持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针对门槛效应的检验表明,只有在行业出口超过某个临界值后,出口的Veblen-Gerschenkron效应才渐次显现并不断强化。此外研究还显示,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同行业集聚与关联行业协同集聚外部性都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上述结论对于制定利用出口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化地区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出口自选择效应与出口学习效应作为企业参与贸易的"因"和"果"是新新贸易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引发了两个争议:(1)作为贸易的"因",是"出口自选择"还是"自选择悖论"。国外的实证检验多支持前者,而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实证检验方法,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2)作为贸易的"果",是"出口学习效应"还是"学习效应悖论"。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方向并不明确,新贸易理论认为存在"出口技术溢出(学习)效应"。文献梳理发现:是否得出两个悖论与所关注的企业异质性内容及出口学习效应的影响因素有直接关系,但两个悖论出现的根源具有内在一致性——加工贸易使然。在未来,继续延伸企业异质性内容、拓展企业生产率异质性,进一步细分行业或区分出口时长(阶段),以及服务企业出口行为的异质性将是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了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定义了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和规模前向溢出效应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规模后向溢出效应对下游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服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是人类发展史的真实写照,它有如一面镜子映射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像女性自身的解放和独立充满着矛盾和困惑一样,女装的流行趋向也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风格的交织中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将对会计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环境的巨变促使会计在理论和实务都要做出相应改变来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本文从网络会计的特征、网络会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非典对我国财政所造成的压力,指出传统的解决财政赤字的方法对于解决非典所造成的财政赤字并不适用,并提出了一些削减由非典所造成的财政赤字的政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给企业管理带来重大变化.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若只注重技术建设将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的失败.它需要企业文化作为保证,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了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为隐性知识的外化创造环境,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1908年以来,每当中日间出现政治、外交摩擦的时候,抵制日货运动便成了国民自发的表达政治诉求和爱国热情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两次运动的分析发现,抵货运动确实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突出表现为中国自日本进口产品的数量下降.但这种影响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显得微乎其微.因此,对待抵货运动要保持理性.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是我们在世界立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产业竞争力发生作用来实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由不同产业构成的,文化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对产业发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经济增长得到加速或受到阻碍.文化因素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是构成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就要重视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来,央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加息,同时配合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本文从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和衡量指标着手,对现今主要使用的三种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