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依法治国不仅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更以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要件。对大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从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完善评价机制、探索有效教育路径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公民法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民法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根本目标是塑造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要改变当前的法律教育导向,把法制教育转变为法治教育,使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转化为公民的内在素质;现代公民法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学校基础法治教育、社区法治教育等。  相似文献   

3.
在依法治国的政治实践中,培养具备守法意识的公民是文明社会和法治国家良性运转的关键,这本是教育和学校的原有之义。但在传统的师本教育下,教师地位权威化、教学内容空洞化、评价方式终结化、师生关系僵持化等原因使得学生守法意识淡漠,法治教育陷入困境,亟需转向生本教育的视角。教学内容上: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主动创新;师生关系上:互相成就,彼此成长,逐步奠定学生自觉的认同与践行,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守法公民。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社会渠道与手段相结合而完成的,是一种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其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生群体仍存在各种公民主体意识淡漠、缺失等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诉求凸显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所内含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等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观念基础。目前我国公民意识淡薄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应高屋建瓴,站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将创设公民意识教育的制度和文化基础、充实教育内容和积极引导民众政治参与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促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面对中国加入WTO,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为科技、经济培养了解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社会,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教育市场国际化。WTO使世界高等教育成了一个大市场,中国高等教育要主动进入这一市场,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拓展世界教育市场。因此,要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教育目标国际化、教育内容国际化、教育方式国际化、教师构成国际化和学生来源国际化等方面的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学校公民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相比,阐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学校公民教育作为培养法治国家的主人的基础性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所发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提出学校公民教育应以公民为培养目标,让国家的主人在学校中树立公民意识,系统学习做主人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公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公民意识的涵义,从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旨在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对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公民意识是政治稳定的内在支撑,公民意识支配下的民主参与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公民意识支配下的理性、规范的参与方式是政治稳定的必要前提。只有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法治国家的普遍规则秩序方能有效建立,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虽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并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法治意识。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呈现出来的特点,另一方面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探讨了其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借鉴香港的公民教育模式,即提倡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纽曼提出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特别是公民行动能力。这一理论启示我国高校德育改革在新形势下要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程,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注重向实践生活回归,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在这些表现当中,应该分清哪些是因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哪些是更深层的原因引起的,特别是应该看到大学新生的意识中那些可利用、可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从而采取有利措施,为培养其公民意识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普遍得到增强,然而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在校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国在校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环境、教师引导、家庭教育五个环节着手,提出在校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有序政治参与对共同体的存在和个体的充分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目标功能体现在推进面向公共利益的有效率的公共秩序、在多元社会中维持一定水平的政治共识、以公民教育和避免市场化倾向的公民个体的全面发展当中。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义务教育供给方式通过影响供给要件来决定供给绩效。浦东采取政府主导型复合供给模式,合理界定了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及公民之间的职责边界,在发挥政府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根据不同供给环节的特殊性,适切地引入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和公民参与机制,在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政府主导型复合供给模式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的人,这就要求必须培养出具备现代化需要的品质、态度、价值观念、习惯和意向的公民,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为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课题。人是观念的囚徒,公民意识便成为培养好公民的前提,也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思想素质,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核心所在。它包括:民主意识与自主精神、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和权责一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公民。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行为倾向,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滁在教学中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任课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将公民意识的内涵、标准要求等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亲身体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际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河北省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现阶段我省大力发展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应该加强质量和特色建设;积极解决留学生费用;针对外国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和组织科研;并及时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服务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