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模式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债券融资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从而提出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深入,我国上市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融资活动不同,资本结构也不同,公司的控制权也不同.本文论述了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模式与治理结构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以来,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金融治理能力是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性以及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构建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近十三年来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指数的走势水平,并基于SVAR模型探究了三者的动态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治理水平的提升能有效缓解我国金融市场压力、抑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4.
金融结构缺陷与小企业融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小企业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融资仍然困难的实际情况,本文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金融结构存在的缺陷,包括缺少主要面向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银行机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足,为小企业提供融资的资本市场欠缺等。文章提出在应对危机时期可以加强行政约束使大中型银行为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长期则必须着力改善金融服务结构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对企业融资类型和杠杆率变化进行理论分析,并构建金融逆周期调节压力指数,进而利用我国31个地区数据对我国企业杠杆率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类型在脉冲反应上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中的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具有一定相似性,企业杠杆率的上升会增加金融脆弱性,加大金融逆周期调节的压力,但GDP的增长有利于消减金融不稳定因素,并使得金融逆周期调节压力下降;金融不稳定的加剧及企业杠杆率的上升对GDP长期增长存在负向影响,但是适度的金融逆周期调节可以有效控制企业杠杆率过快增长但并不对GDP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与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异造成两国企业融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的显著区别:日本企业关系型的间接融资、高负债、主银行制与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形成了日本主银行对企业的“相机治理”与内部人控制;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低负债、股本为主且股权高度分散促使美国的公司治理主要通过外部市场实现。日本、美国企业融资体制、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差异最终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美两国经济走势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7.
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其负面影响放大了金融脆弱性的风险。大量的不良资产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原则,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收益性,严重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不良资产具有巨大的金融负外部性。当前,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资产反弹,包括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行业风险研究,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加快现有不良资产的处置等;另一方面,为了消除其金融负外部性的影响,有必要通过建立明晰的银行业产权制度,增加金融激励,引进民营银行等手段促使外部性内部化,保障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期间受到疫情频发、保护主义兴起等各种因素的阻碍,无形中加重了实体企业稳健运营的压力。金融市场发展始终致力于缓解实体企业困境,而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排斥的经济阶段是否引致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出现错配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文章通过研究2010—2021年我国A股企业数据(剔除金融与房地产企业),并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比重作为调节变量检验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机理。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的内源融资与实体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外源融资的增加会削弱实体经济的增长;企业金融化水平对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强化了企业内源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削弱外源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金融化投资发挥了较大的“蓄水池”效应,在优化企业债务结构与提高安全边际的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篇文章首先对企业融资的特性进行阐述,从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创业板作用有限三个方面入手,对当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融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渠道,是未来小微企业实现融资的必然趋势和主要选择,但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模式上还存在着局限和不足。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创新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探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其负面影响放大了金融脆弱性的风险。大量的不良资产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原则,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收益性,严重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不良资产具有巨大的金融负外部性。当前,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资产反弹,包括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行业风险研究,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加快现有不良资产的处置等;另一方面,为了消除其金融负外部性的影响,有必要通过建立明晰的银行业产权制度,增加金融激励,引进民营银行等手段促使外部性内部化,保障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验证明,企业融资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比较发达国家的融资制度发现,企业融资制度要对公司治理结构发挥积极作用,其关键在该融资制度能内生出既有监控企业的主体。而转轨经济国家如中国的政府主导型融资或国家融资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合格监控主体的缺位,塑造合格的 主体是改善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而要达到这一步又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企业融资制度和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3.
企业债务融资一直是财务学界研究的重点,对它的认识也逐渐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了宏观环境层面。但目前的研究仅仅局限干整个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深入讨论具体是哪个方面对债务融资有较大的影响。金融业是企业资金来源的提供方,因而它的发展和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债务融资。为了深入研究,本文把金融结构分成了两个层级。研究结果表明,债务比率和债务期限结构都受到了两个层级的影响,但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份额的影响要远大于金融中介内部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治理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构效应,本文从企业融资选择与治理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了国外比较成熟的融资模式下的治理结构,以及我国企业融资选择带来的治理结构效应,提出了基于融资方式选择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有关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对美日融资结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和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控制权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并简单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金融脆弱向金融危机的转化速度大大加快.本文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表现,最后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业逐步开放过程中,建立稳健、和谐、完善的金融稳定制度不仅是防范金融脆弱性、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也对我国逐步推行金融经济国际一体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18.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根本原因,但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本文从治理结构的视角探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以2011~2013年江苏省中小板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中小企业特殊治理结构对其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特殊的治理结构会加大其融资约束: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时融资约束较大;高管持股比例对融资的负面影响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企业更大。  相似文献   

19.
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明显提速,金融业所蕴藏的风险正逐步显化,成为巨大的风险源,可能危及整个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单纯以完全市场体系的金融标准来解释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行不通的,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金融控制、政府信用与信用环境的缺失、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理性选择以及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等角度才能更好地揭示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金融运行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发现,以银行中介和金融市场划分的两种金融结构各有优势,只要能够满足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金融结构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必对金融结构进行人为的割裂。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转化投资的高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这样一对突出矛盾,其主要原因是金融资源的配置失当,这是当前中国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对金融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