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层级与底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各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基建与政府推动。  相似文献   

2.
上海金融产业发展的钻石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微弱,将阻碍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的步伐。□ 目前,上海的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规模、金融的国际化水平等等,都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很大,所以,应该出台优惠政策使更多地外资银行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增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并不必然决定银行业安全的状况。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安全状况的影响要通过经济竞争力的变化来实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显示,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的安全状况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的安全状况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考察发现,它们都各拥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和东京,由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共生融合的观点,并从理论上进行了佐证。希望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世界工厂”与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两岸三地经济合作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大中华区迫切需要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基于要素禀赋等理论,可以以上海、香港、深圳、厦门、台北5个城市为金融中心建设大中华区金融“金三角”。这一以城市集群为主体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新模式,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大中华区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可以形成一个能与传统大型国际金融中心相抗衡的新国际金融中心。大中华区金融“金三角”战略布局宜采取政府推进模式,由两岸三地政府主导这一进程;目前的主要措施在于推进统一的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开展金融监管交流与合作,并以深圳前海为试点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金融行业的人才数量、结构等状况决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与上海GDP、人均GDP以及金融业增加值的关系,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预测上海市金融从业人员在未来五年的需求情况,同时从人才结构方面分析了相应的预期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潮.与以往相比,这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更强调各区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虽然各区域在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将金融资源视为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和基础.对于现代经济体系而言,金融产业的集中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流、资金流汇聚和分流的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表明,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初始水平的差异对之后的经济增长水平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也基本证实了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但是,两者的因果关系并没有数量上的充分验证。文章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相关行业的历史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上海航运和金融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从短期来看,航运是金融的Granger原因的程度更大,而从长期来看,金融是航运的Granger原因的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较量、角逐,越来越表现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博弈。梳理金融中心的发展脉络,不仅能洞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幻,也能给当前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践以启示与借鉴。本文在分析国际金融中心“此消彼长”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探讨构筑各大金融中心独特地位的“优势因素”,并总结提炼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与优势,进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建设的路径选择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不仅需要实体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而且需要高效的金融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有效的货币调控体系和金融自由化等。中国大陆都市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应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大力探索我国政治、经济改革道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一步拓展金融机构、金融资源、金融人才集聚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以来金融生态问题已成为国内金融理论界的热点,深圳金融生态建设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深圳还要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培植高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土壤,才能把深圳打造成成功的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总结它们的形成规律和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大国模式"。认为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多借鉴"大国模式",而其他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对上海的借鉴意义不大;同时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时应而选择自然形成模式为主,政府主导模式为辅的"大国模式",并针对上海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要求各国在金融监管中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但是由于实际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各方在具体的合作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要求。由于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现有的以美元和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最可行的方法是建立由双边治理、地区多边治理和全球多边治理构成的国际多边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国际信贷衍生市场发展的原因在于,国际金融活动中对风险关注度的上升,金融创新和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金融监管和税务体系的鼓励性规定。国际信贷衍生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国际信贷活动的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增加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由此可得出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信贷衍生市场,衍生市场提供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反洗钱监管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本文在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反洗钱监管关系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香港为例概括了成熟型国际金融中心反洗钱监管的主要经验,提出上海反洗钱监管应推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构筑预防性反洗钱监管网络,不断改进监管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运行中的种种缺陷,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与美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既定的改革开放策略不应改变。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仍然要立足于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坚定不移继续引进外资,实行金融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策略,鼓励金融产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进程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 《西部金融》2012,(8):47-51,56
跨境人民币业务于2009年从上海等城市开始试点,近三年的时间里,在业务规模、品种和渠道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贸易与投资、金融体系发展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未来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等业务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采取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接受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推进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改善宏观金融管理水平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宁波于2006年2月提出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当前宁波处于全国金融中心的第三集团,与其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地位不相匹配,应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基于当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宁波应明确进入全国金融中心第二集团的赶超目标,选择承接与延伸、合作与错位和特色与辐射等三大策略,采取完善区域金融体系、健全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和发展国际金融特色服务等三大举措,早日建成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这对于国情特殊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也不例外,混业经营同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经济条件和金融经营模式的改变,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方式及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演进。有必要就中国金融混业经营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探讨制约混业经营进程的因素,对更好地推进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