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存还是毁灭?道德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的窦娥,同样遭遇到这一哈姆雷特式的自我拷问.与其说窦娥出于孝道而甘愿屈招受死,不如说窦娥是以孝道的名义走向了死亡.当残酷的生存困境已经剥夺了她生的希望,对道德的坚守也已经失去意义之后,死亡作为反抗生的绝望、挣脱生存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成了窦娥的一种带有自主性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2.
皮科拉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主人公,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解读皮科拉艰难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扼杀了皮科拉的健康成长。敏感、胆怯、孤独及恐惧成了皮科拉的主要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解读了劳伦斯的作品<普鲁士军官>,揭露了导致普鲁士军队促生一个个飞扬跋扈的军中怪兽的根源即军队中等级森严的军阶制度,这样的制度是变态的,腐朽的.他们在恣意凌虐下级的同时也在走向自我毁灭,为它们自己自掘坟墓.  相似文献   

4.
《理性的毁灭》集中论述了德国现代非理性主义从谢林到法西斯主义崩溃的这一生命小循环过程,其间非理性主义的浮沉暗喻着这样一个问题:非理性是有限度的。以非理性为主义在某种情况下适应了某种潮流体现了创造性、超越性,而又在某种情况下体现了不适应性、紊乱性。必须清楚:非理性的限度在哪里,怎样克服非理性的限度。以便有助于我们既把握理性,又把握非理性,成功的进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生动地刻画了三种不同的黑人家庭及生存状态.该作品通过男人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家庭的瓦解以及对纯女性家庭的尝试,证明前两种家庭各有其存在的问题,而追求两性平等、和谐并且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理想家庭才是女性主义运动最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俾斯>中的主人公麦克白描写的剖析,阐述了作者赋予作品主人公无尽的欲望与永久毁灭的辩证哲理.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相似文献   

7.
《麦秸垛》和《玫瑰门》是男权体制下旧女性生存史的两种优秀的书写方式。《麦秸垛》中女性的“顺”与《玫瑰门》中女性的“化”是两种典型的旧女性存在形态,她们各自的人生态度造成了其当代生存境遇:女性命运的单一轮回和社会化人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现实。嘉莉对物的欲望,赫斯特伍德对权力的欲望,杜洛埃对性的欲望,三位主人公全都迷失在欲望中。  相似文献   

9.
盖伟 《黑河学刊》2008,(2):45-46
张爱玲作品融入了她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现实和理想无时不在冲突;传统的道德、生存的压力.与对情感的本能需求无时不在矛盾中折磨着她笔下的男人、女人。尽管他们在不断的挣扎、选择,但始终无法跳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无法摆脱生存与情感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0.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在《家庭主妇》和《她那一类》两首诗里分别刻画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平凡的家庭妇女和非凡的女巫。二者看似不同,实则有着相似的生活体验。她们不认同传统社会规范对女性在生活中的定位,又无力挣脱,结果只有痛苦地活着。塞克斯顿虽然以在诗中大胆披露个人隐私著称,但她的这两首诗却对女性的自身处境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揭示了现代女性共同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李嵩皎 《魅力中国》2014,(14):97-97
哈金作为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创作了许多著名作品,《池塘中》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书中的主人公邵斌在不断的抗争中最终失去本来的追求,沦落到与压迫他的官僚一样。本文旨在分析邵斌的几次抗争,从而说明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以及邵斌本人的局限,邵斌的抗争不可能成功,他的抗争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2.
汪火良 《黑河学刊》2009,(8):138-141
老年人生存权益是老年人的基本人权,其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生活赡养、情感慰藉、娱乐消遣、老年福利、关心关注等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立法精神和主旨就在于保障老年人的生存权益,但是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欠缺与不足,这就要求我们从多维视角来构建老年人生存权益的保障机制。建议新的老年法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应该明确社会组织的责任;立基于家庭保障;老年人个人的主体性要提高;社会保障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张哲 《黑河学刊》2009,(6):64-65
苏青是具有女人生命情感的作家,她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自然的话语叙述都市女性的人生际遇,真实地传达出女性的生存体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她的代表作《结婚十年》正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在《家庭主妇》和《她那一类》两首诗里分别刻画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平凡的家庭妇女和非凡的女巫。二者看似不同,实则有着相似的生活体验。她们不认同传统社会规范对女性在生活中的定位,又无力挣脱,结果只有痛苦地活着。塞克斯顿虽然以在诗中大胆披露个人隐私著称,但她的这两首诗却对女性的自身处境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揭示了现代女性共同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纵观凯文&#183;科斯特纳的导演生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玩味:从《与狼共舞》的颠覆,到《未来水世界》莫名其妙的票房滑铁卢,到《邮差》的再次惨败,最后是《天地无限》不算成功的咸鱼翻身,两部西部片,两部科幻片,在局外人看来大体就是一个“成功-失败-救赎-没落“的悲剧过程。以这个猜想作为基础,《邮差》大致可以作为对科斯特纳反抗精神的一次最终审判,它以票房口碑的双重失利标志着科斯特纳末世情结的死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高中课本中代表汉乐府最高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伸卿妻作》),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悲剧爱情的分析叙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爱情,婚姻不得自主。男女青年陷入深重的痛苦,特别是女子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表现刘兰芝的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陌生化为视角,从扎西达娃的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在人物的陌生化和叙述技巧的陌生化两个层面解读陌生化技巧如何恰好地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从而肯定了扎西达娃魔幻的个体生命体验以及对藏民族命运乃至整个人类存在的深刻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钢琴课》以细致的风格,及对传统爱情片主题的突破,表现了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探询女性命运、女性的生存与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9.
赵柯姜 《新西部(上)》2009,(5):134-134,136
本文以元杂剧《破窑记》中的刘月娥为代表,简要分析元杂剧中闺阁小姐的爱情观。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以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觉追求爱情自由而备受关注。其中众多闺阁小姐,虽然出身不同,情况各异,但其理想却都是以千金之躯,追求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爱情。  相似文献   

20.
杨枫,当代著名诗人,主要创作生涯在黑龙江度过.1991年因《杨枫诗十首》获得"萌芽文学奖",标志着他在诗歌创作艺术与思想内容上有其新变化、新成绩、新突破.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他对现代生命超验直觉的表现,借孤独对内质境界中的人的生命意识进行展露,实力雄厚与艺术创造力量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