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未来5年全国住宅供需预测及优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住宅需求预测 (一)影响因素 快速城镇化,创造首次置业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年.全国城镇化率为29.37%.2006年增至43.9%.年均增长1.45%.按此速度计算.未来五年全国城镇人口增量将超过9000万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将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城市建设,更直接刺激了住宅需求.这种需求的表现形式以首次置业为主。  相似文献   

2.
一、住房供需的基本特点(一)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双高期目前,北京市已进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期,城镇化水平达N84.3%,高于全国城镇化水平30个百分点。人口向城市聚集带来了新增住房需求,城市快速建设引发了拆迁家庭住房需求,收入提高增加了改善性住房需求,流动性过剩等金融因素引发了投资性住房需求。在上述四大需求因素影响下,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住房供给和需求的高位运行期,近三年竣工和销售面积均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见下图,2007年为1~10月数据)。  相似文献   

3.
国际     
《房地产导刊》2012,(10):123-123
香港版限购明年初推行 香港特首梁振英9月6日下午宣布,为满足港人的置业需求,“港人港地”将于明年一季度推行,届时将拍卖两块东九龙启德地区地皮,兴建逾1100套住宅。他强调,“港人港地”住宅首次出售及其后30年的转售对象,都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而且不可以公司名义购买。不过他也表示,不会设立其它身份限制,如家庭月收入或者是否首次置业。  相似文献   

4.
时间步入2009年,这些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80后现在通常已工作3到5年,已逐渐成为楼市首次置业的生力军。很多地产开发商都认为“80后”是眼下楼市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也相应地针对80后推出一系列趋于年轻化时尚化的住宅产品。作为一名地产记者,也作为一名已经置业的80后,笔者在此就根据自身和周边的80后置业人群的情况,来探讨一下80后的置业需求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是否地产开发商推出的产品就真能符合80后的置业需求?  相似文献   

5.
《巴蜀质量跟踪》2002,(12):44-45
全面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和加快城镇化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四川省“十五”规划中的两大战略。四川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为26.7%.低于全国水平约10个百分点。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05年城设计的碟仓位于36%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房地产业的开发.住宅产业链的打造,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推进器”。2000年以来.四川的住宅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相似文献   

6.
(一)签约客户的构成分析 1.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客户占较大比例 在2002年成都市的住宅交易中,20世纪80、70、60、50年代出生的购房者各占5.4%、31.2%、38.1%、17.40%,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占7.9%。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客户正处于婚育阶段,具有较大的住宅需求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并愿意接受金融助购的置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数字     
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的报告,第一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057元/平方米,环比增长率为0.26%,较上一季度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平均地价环比下降0.04%,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8.
《江苏楼市》2005,(6):18-19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全国各地的房价上涨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天津2004年住宅售价的涨幅也接近25%。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相应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是引导房地产需求逐步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9.
“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更有可能成为消费大军中的新贵。”当代置业(湖南)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当代置业)期待着敢为人先的湖南人验证这一观点。 即将在今年下半年面世的万国城MOMA,将让长沙人首次见识和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长沙第一座高舒适度、高环境品质、高能效比的可持续科技住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人口红利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促进了住宅产业化的不断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内需的强力拉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自2003年起,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连年高速增长,商品房销售价则年年攀高,由2003年增长3.4%,到2006年增长7.7%,更有甚者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房价年增长超过20%,已远远超过普通居民的购买承受能力,房价成为最让政府头痛的经济问题。下面,就土地增值税的开征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产市场》2012,(4):28-29
首次置业和首次改善型置业贷款恢复七折优惠利率 由于中等收入群众买房普遍需要贷款支持,因房地产调控,各家银行取消了此前首套房贷款利率七折的优惠,甚至实行利率上浮。国家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主要目的是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对合理购房需求则给予保护支持。银行借调控之机,提高首套房贷款利率,显然与国家政策导向不符。中等收入群众的首次置业和改善居住需求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体,各地限购限贷政策实施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2%,年均增长近1个百分点。根据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土地利用来讲,城镇化过程应当是一个集约用地的过程.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张宏欣 《质量春秋》2010,(10):44-46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强.预计到2020年负荷增长率达到5.5%.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亿kW.用电量达到45000亿kW·h。这将意味着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全国城乡电网的建设改造力度.推进电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一、从统计数据看老年人的住宅需求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表明:1.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2006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657亿,占总人口的11.00%。预测2020年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3067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住宅商品市场供求分析陈星近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北京市住宅商品市场上个人购买力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在1993年全国个人购买商品任宅的比率已占全部售出商品住宅的48.8%,1994年达54.7%;北京1993年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约占4.7%,1994年...  相似文献   

16.
来自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二手住宅成交面积为619.93万平方米,同比略减0.2%,最近几年以来成交量首次下跌,但是总体仍保持平稳。价格方面,2006年全市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为3399元/平方米,同比上升13.6%。  相似文献   

17.
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在全国房地产及房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开展个人住房贷款,探索防范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发[1998]23号文件的要求,发展住房公积金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贷款业务,随着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推进,个人将成为购房的主体,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将会很大,各地要适应这一需求,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防范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途径.促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上海、成都两市通过成立专门的住房置业担保,公司,较好地解决了个人住房贷款不能偿还时的住户迁出问题.解除了购房者和贷款银行的后顾之忧,值得各地借鉴。有些地方与保险公司开办了综合保险,降低了贷款风险.这些做法都值得探索和研究。对此,本刊特将成都市房地产管理局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房地产》2010,(5):58-58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 一、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2%,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自1998年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个人贷款购买商品住宅的数量逐年增长,住房置业担保行业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一直以来,由于住房置业担保的特殊性,监管机构没有根据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时更新相关监管政策,大多数担保企业也没能在风险管理方面加大投入,致使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水平不能与业务的发展相匹配。笔者结合天津住宅置业担保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承担住建部科研课题的研究,对担保企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2012,(1)
日前,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全国130个城市的成交中,住宅类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成交额12391.3亿元,占据67%的比例,但同比下滑了24%。商办类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成交额均比2010年有大幅提高,增幅分别为21%和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