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艺术“培养”、“改造”和引领消费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瞬息万变,日新月异,消费心理趋成熟,五光十色的商品及其广告,不仅开阔了消费者的眼界,也增加了他们选择的机会。广告艺术正好可以利用其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形象信息,从消费目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诸方面对受众加以引导,推广的弘扬有时代特征的消费观念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消费者的选择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互的影响,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消费特征。为使在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应及早在高校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氛围,积极倡导消费文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分布集中,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重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不平衡,消费共性和个性共存。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受多种因素影响、偏爱时尚个性、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对此,商家可采取的营销策略是:研究其心理,投其所好;口碑相传,建立品牌形象;推广多渠道的消费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  相似文献   

4.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消费习俗,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甚至成为这个地区的一种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随着潮流文化、时尚文化的传播,新型生活方式在年轻人的生活圈中盛行,从固态冲泡奶茶的流行可以折射出地区消费习俗的倾向。地区消费习俗可以从文化、社会、市场、环境等方面影响消费心理与行为。企业只有用心挖掘消费习俗内涵,创新产品核心价值,提升消费者满意行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领先机。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呈现出的不合理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和探索,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对策,帮助其树立正确合理的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6.
范超  段载熙 《大众商务》2010,(1):260-260,272
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是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是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以"道家的客观"弥补"科学的客观"的片面,从研究"物"的范式到研究"人"的范式,以层次整合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不同于自然、物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以人的特性去构建心理学的方法论,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原来的对心理、行为的研究,转向为如何将人真正当作人来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合理的出发点,它的这种方法论为我国当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提供哲学基础,并且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现代社会,消费化日益成为社会构筑和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社会借助消费化影响生活方式的两条基本途径是生产消费化和媒体消费化。前以产品为载体,是通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征;后则以大众媒体为载体,是用符号调制传递的生活方式,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两在对生活方式作用的机制、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旅游需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选择1994-2008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不仅受自身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收入弹性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其旅游消费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显著的不可逆性,"棘轮效应"明显;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有显著的"示范效应"。此外,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对旅游消费有"挤出效应"。因此,在继续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旅游消费的同时,可通过培养其良好的消费习惯、建立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正面示范机制,发展农村旅游休闲消费。  相似文献   

9.
生活方式的概念与研究最初起源于心理学与社会学,20世纪60年代,市场营销研究者将生活方式的概念引入了营销学领域,特别是应用在消费者市场细分上,逐步在营销管理与消费行为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关注。本文从生活方式的概念出发,着重研究了国内外衡量生活方式的衡量方法,最后分析了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旅游动机和消费层级来分析,阐述了如何培育国内消费的旅游意识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体育社会学、消费行为学、消费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了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我市不同性别青少年体育消费需要的基本类型、内容和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把握青少年体育消费需要与行为的内在规律,正确引导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制定有效的调控政策和营销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现实需要中我市青少年依然注重体育消费品的经济性、耐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论从消费者主权到可持续消费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持续消费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长期来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者主权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因此,人类必须由传统的消费者主权模式转型到现代可持续消费的模式。可持续消费的伦理基础是消费者责任。消费者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主动承担转变不可持续消费行为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政府、企业、环境组织、社会以及社区等多种力量必须共同努力,致力于转变消费者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迈向可持续消费道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年亚贤 《大众商务》2011,(11):104-104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掀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的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对现代高校因材施教德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城市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结合青年的年龄期,独生子女政策和特殊经济环境三种因素分析我国城市青年消费者显著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而借助消费心理的研究阐述其消费行为表现.再针对青年消费者的特殊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寻对应的营销策略,给企业和营销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人都选择了网购,更多人把它看成一种享受。消费行为更为多样化,导致传统的营销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简单阐述网络时代消费的发展趋势,总结出主要的消费特征,寻找出相关的营销策略,对发展网络时代的消费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心理及行为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市场营销既是适应消费者心理的过程,同时又是对消费者心理加以诱导,促成消费行为实现的过程.因此,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求、购买动机的产生以及最终消费行为的实现,是现代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美丽与毁灭》对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消费社会和消费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借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了小说"消费场"中资本分布和惯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可以看出,经济资本直接影响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而惯习则间接引领消费的实践活动。论文通过这一剖析,展现了小说中人物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证明了在有着多重斗争和利益冲突的消费场中,上层阶级寄希望通过消费来维持自己的身份以及下层阶级期盼通过消费来进行身份建构的愿望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电子商务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优势是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低成本识别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和防止消费者转售,其障碍是很难就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通过对价格歧视类型及实现条件的分析,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实现价格差异;利用"激励相容"机制,设计不同"消费包",通过消费者的"自我选择"实现差别定价;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等方式有效实施价格歧视。  相似文献   

19.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他主要从获取物品的方式、使用物品的方式及消费物品的结果三个方面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而提出了“建立人本主义公有制”和树立“人道、健康的消费行为”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扬弃消费异化。他的消费异化理论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方式从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分散化、个体化、封闭性、低层次的传统消费方式,逐步向集中化、社会化、市场化、重视享受与发展的现代消费方式转变;其中,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从"贫困—温饱"到"温饱—小康"再到"小康—全面小康"的三个阶段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习惯、消费者的自我认同、社会分层属性、区域位置、消费制度、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方式及其演进方向的重要因素。消费方式的变迁可以直接带来消费量的增加,而消费方式的变迁综合地取决于农民自身因素、农村客观环境因素和农民收入;同时推动消费方式变迁和农民收入增加,可以用较小的社会变革实现农村消费的较快增长。因此,新农村建设应"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三者并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