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成网运营,点、线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多条线路汇集的咽喉区成为限制车站通过能力的主要瓶颈。同时,列车密集到发,车流高度集中,高峰时段列车进出站频繁,进路交叉干扰加剧,这些特征均对车站咽喉带来很大压力。因此,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从咽喉通过能力计算着手,阐述咽喉通过能力动、静态影响因素,以进路为研究对象、车站拓扑图为依托,结合牵引计算,提出了基于道岔分组的咽喉通过能力图解思想及步骤。最后,以西安北郑西场为实例,将既有列车到发顺序作为输入流,经图解模型,得到最优进路分配方案视作输出流,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表明:相比于利用率法,图解法计算结果更准确,同时又能反映接发车进路所占用道岔组及时长。 相似文献
2.
3.
客运站咽喉通过能力新解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客运站咽喉能力的特殊性。剖析了以利用率法为代表的传统咽喉能力计算的不适应性,提出咽喉能力可视化计算集成系统的设计思想,给出了系统逻辑结构及算法集,并应用该系统对柳州,贵阳两客运站进行模拟计算,表明该成果符合现象实际,呆用于客运站及所有车站咽喉能力的评价检验。 相似文献
4.
5.
神木北站的调车场和牵出线在站场的一侧,双线自动闭塞区段的机车转线和调车作业必须穿行车站咽喉区,对车站接发列车形成干扰,制约咽喉通过能力。为提高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结合神木北站既有设备条件,提出机待线与牵出线的设置改造,以实现必要时的共用,并对改造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参照普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办法,结合客运专线技术标准的新特点,对客运专线车站咽喉区通过能力和到发线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进行了探讨。主要是确定列车占用咽喉区和到发线的时分,计算咽喉区和到发线全天通过能力,以及高峰小时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7.
铁路车站道岔的选择和咽喉区布置不仅对运营效果影响很大,而且与桥隧工程一样不更改。结合已投入运营的铁路情况,对车站道岔的选择及咽喉区布置进行分析,以便今后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缓解繁忙干线运输压力,研究基于ATP制动曲线优化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升技术。取消始发站ATP车载设备由部分模式转入完全模式时的车尾保持功能减少了出站运行时间,CTCS2-200C型列控车载设备优化站内停车制动曲线提高了司机对标停车效率,经过研究在列车制动参数不变的情况下ATP制动曲线优化空间不大,列控车载设备需结合车辆制动参数的优化,ATP进行制动参数调整,才能进一步优化制动曲线。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仿真计算了ATP制动曲线优化前后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TP采用CTCS3-300H型车载设备,将CR400BF车型的制动参数优化为CR400AF车型的制动参数,上海虹桥站咽喉区通过能力提升效果为4.05%。研究属于信号系统和运输组织交叉领域,实现了跨专业技术融合促进通过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9.
10.
济南站位于京沪、胶济两大干线的交汇处,目前由于通过能力日趋紧张,已成为济南枢纽的“瓶颈”。为缓解通过能力紧张状况,建议尽快修建济南站外包货运专线,以缓解济南站中、东咽喉区压力。 相似文献
11.
12.
工业站到发线通过能力查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利用率法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宝山钢铁公司普通铁路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按股道别汇总、分析计算数据的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的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工业站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家标准编组站到达场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中,绘图解算比较复杂,不便于现场掌握运用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到达场能力计算方法的解析算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技术作业图表,采用归纳的方法,分析了V型“天窗”对双线自动闭塞电气化铁道车站的到发线通过能力的影响,得出扣除时间的计算公式,以及扣除时间在用利用率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时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铁路运输组织的新形势,编组站在车场布局及调速系统的设计上应有新的突破。提出通过对编组站进行改造,以适应接发长大重载货物列车、增加解编能力及加强对路网车流的调节能力等。同时提出编组站调速系统配置的新设想,以满足铁路车流组织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exerted by endogenous tourism investment on the developing Greek island of Zakynthos are examined,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whether the experiences among residents, tourist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 are homogeneous, or whether they reflect varied attitudes related to sociodemographic, destination, development-process and tourist characteristic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variance in locals' experiences of and reactions to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the endogenous na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y ‘development’ phase of the evolution cycle, inhabitant constituency, carrying capacity and tourist nationality. In addition, the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sociocultural resources are revealed as serious concerns of the island's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visitor-impact alleviation should focus on community-based planning where the hosts' collective wisdom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ourism policie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physical and human components of the local society.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