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会  刘莲芝 《商》2013,(17):248-248
作为犯罪阻却事由之一的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对自身可支配权益的许可,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上述可支配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很多国家均在刑事立法中明确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我国刑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已较为常见。对被害人承诺进行研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甚至排除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嘉玲 《商》2014,(47):209-209
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种排除犯罪事由的情况,但是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其他违法阻却事由。被害人承诺就是其他中之一,它作为刑法中违法阻却事实之一,因其现实的作用,越来越被各国所认可,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也中有所运用。被害人承诺是损害被害人利益的行为,如果得到了被害人的承诺,通常排除犯罪性。  相似文献   

3.
《商》2016,(5)
拐卖妇女儿童罪中,被害人承诺是否具有违法阻却性问题,刑法学界一直存着争议。被害人承诺又为被害人同意,即被害人自愿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允许并同意他人对自身权益的剥夺。但被害人承诺必须满足相关的有效条件。被害人承诺是否具有阻却性问题,刑法学界具有不同的观点。以下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得出被害人承诺是否具有违法阻却性。  相似文献   

4.
《商》2015,(32)
在刑法体系中,被害人承诺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被害人承诺错误更是当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对整个刑法体系中的意义却非常重大,因为这一问题反映着刑法学的基本立场。通过研究回顾大陆法系,尤其是德日关于被害人承诺错误理论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被害人可承诺法益的范围这一理论争议颇大的问题进行了粗略探讨。被害人承诺放弃的法益是个人专属法益,根据法益内容的不同,个人承诺放弃的法益主要有人身法益和财产法益。为此,重点论述了人身法益中的生命法益、身体健康法益、性法益,并对中国被害人承诺立法提出大致的立法方向建议,有限制的允许生命法益之承诺,允许身体健康法益之承诺,对成年人性法益承诺范围放宽,对除此之外的其余个人专属法益原则上允许自由承诺。  相似文献   

6.
对于商业诈骗被害人承诺的法律性质,学界有法律行为说、利益放弃说、法律保护放弃说、社会相当性说、利益衡量说、人格自由权利说等不同学说,而这些学说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对这些学说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李娇娇 《致富时代》2011,(3):157-157
犯罪与被害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对“无被害即无犯罪”的非难。该文将从无被害人犯罪的概述入手,通过对其的了解对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进行详细论述,并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出发我国应顺应国际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将无被害人犯罪实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8.
对于商业诈骗被害人承诺的法律性质,学界有法律行为说、利益放弃说、法律保护放弃说、社会相当性说、利益衡量说、人格自由权利说等不同学说,而这些学说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对这些学说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何铤 《商》2012,(10):131-131
被害人承诺的法理基础是认识其成立要件以及司法实践准确把握的基础。法理基础与成立要件在实质方面能够具体说明被害人承诺。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3)
本文认为应当把被害人承诺界定为违法阻却事由有不合理之处。另外综合生命法益和健康法益的性质来看,应该把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中的被害人承诺统一作为量刑依据,而不是把对轻伤的承诺作为违法阻却事由,而重伤和死亡的承诺则不视为违法阻却事由。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今对未成年犯罪所奉行的教育为主,刑法为辅的刑事政策由于实施困难,立法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对未成年保护存在缺陷以及忽视了未成年被害人的赔偿问题。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对未成年犯罪的刑罚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刑事政策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漏洞。  相似文献   

12.
在刑法学上对被害人的过错是研究比较多的,但是针对类型化的犯罪案件,比如说对于经济犯罪中的被害人的过错却研究较少,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犯罪也成为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而且其涉及的金额数目之大,影响范围之广,都是我们所必须要考虑到的。因此需要把经济犯罪中被害人的过错纳入刑法裁量的范畴,为此将重点论述在经济犯罪中被害人的过错认定和所适用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公诉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其正确行使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被追诉者利益和被害人利益,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立法都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公诉权制约机制。我国选择的制约方式是公诉转自诉,即在特定条件下将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的一种制度。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公诉权制约的方法的介绍,从而对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公诉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其正确行使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被追诉者利益和被害人利益,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立法都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公诉权制约机制。我国选择的制约方式是公诉转自诉,即在特定条件下将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的一种制度。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公诉权制约的方法的介绍,从而对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姚政君 《商》2013,(20):236-236,226
当今社会许多案件涉及到被害人过错这一问题,我国法律这一漏洞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参考国外相关立法,吸取精华,将被害人过错进行立法是大势所趋。对被害人过错进行界定,细化被害人的范围与过错的分类。从主体、行为、因果关联性和过错程度上对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提出立法建议,乃是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实质正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梁文捷  韩俊 《华商》2008,(6):48-49
在我国证券立法与司法实务中,基于保护资本市场有效性,规范证券市场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大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基本建立了以《证券法》及证券相关司法解释和《刑法》为主导的证券法立法与司法体系,对证券虚假陈述行为从民事到行政再到刑事责任的追究都做了相对明确的规范,切实保护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秩序。本文内容将结合我国目前的证券立法与相关司法解释和证券实务,对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受贿罪罪刑规范所规定的构成要件要素,作为受贿罪构成要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受贿罪罪刑规范的犯罪规制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对现行刑法受贿罪罪刑规范之“犯罪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贿赂”、“主观”等构成要件要素立法运行效果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受贿罪构成要件要素在犯罪规制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扩大中国刑法受贿罪罪刑法规范的犯罪规制能力,有必要对受贿罪罪刑规范进行五个方面的立法完善:一是简化犯罪主体的认定标准,二是明确职务行为的内涵,三是删除“为他人谋取利益”要素,四是扩大受贿罪行为对象的范围,五是明确受贿罪犯罪主观要件的内涵,以整体提高我国刑法受贿罪罪刑规范的犯罪规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刑法的定性量刑出现不公平现象,刑法的司法解释也有违背立法精神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则严重影响着对刑事案件的公正裁判和刑事立法,这些现象与刑法的理性相对立。所以研究刑法的理性有利于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更有利于健全刑法的精神和机体。重视刑法理性是保证刑法合理性的基本原则。文章就刑法理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同时阐述了刑法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王冠 《商》2013,(20):225-22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诉讼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是解决被害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其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附带民事诉讼的独立性并参考国外立法经验及我国现令司法状况,并提出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重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在大陆法系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中,通行的做法是将教唆犯作为共犯,尤其是狭义的共犯的一种类型予以规定和加以研究。本文的比较主要在大陆法系中的教唆犯构成要件的立法例及刑法理论与中国现行立法及刑法理论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