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品交易形式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排放权及其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却给现有的会计体系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近年来,国际会计学界、相关机构及协会纷纷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会计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结合现有学术成果,就碳排放权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巴经成为当首的全球性共识,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和国际碳排放交易商从碳排放权交易中获取了利润.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未将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认、计量等相关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作详细说明.本文初步探讨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雪洁 《时代经贸》2012,(4):194-195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通过该机制,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品交易形式必将得到迅速发展。因此,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碳排放权的概念及实质等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企业制定相关会计准则等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我国拉开序幕,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具有流通性的稀缺资源,开始试点交易。但是,我国至今还未颁布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准则。通过对欧盟碳排放权与美国排污权相关会计处理方式分析研究,归纳比较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的几种观点,并为发展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交易体系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初始排放权分配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初始排放权分配的市场运行效率、比较分析以及机制设计问题。碳排放交易下初始排放权分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究仍需在发展中国家初始排放权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初始排放权分配公平以及与碳金融关系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践表明,相比传统的气候变化治理措施,设计合理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赋予排放主体更多的灵活性,用以选择成本最低的减排行动。目前,国际上主要以《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为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以产权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研究碳排放权制度相关问题时,应立足国际视角将碳排放权作为人类的环境权益加以考量,并认识到碳排放权交易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7.
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排放认证核查是国际间减排合作、国内减排监管以及碳市场运行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报告介绍和分析了清洁发展机制(CDM)、欧盟碳市场(EUETS)碳排放第三方排放认证与核查机制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碳排放认证市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建立第三方认证核查体系的若干建议:研究制定碳排放第三方核证机构准入制度,培育一批碳排放第三方核证机构;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认证核查标准,规范碳排放认证核查的工作流程;构建和完善对碳排放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管理;加强对碳排放监管的立法,规范碳排放的监管工作;制定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监测核算指南,夯实企业碳排放监测核算基础。  相似文献   

8.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欧盟率先实践并成功实施了碳排放交易机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监测、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交易机制与市场监管、履约与处罚等核心制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的碳排放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其自身的特征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管理上的不便并产生了大量风险.为此,会计学界开始研究新形势下的会计处理问题,并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变迁.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刚刚起步,要从实际出发,在加强对会计框架研究的同时,应借鉴国际经验,规范相关活动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量迅猛增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expenditures on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prior to and under the mandatory 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at the firm level with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s of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i.e. Germany, France and the U.K. Estimation of a 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model using quarterly data from 1998 to 2011 reveals that in the post-IFRS mandatory adoption year R&D expenditures show a reduction in CO2 emissions to firms, i.e. rising CO2 abatement. This is likel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ncentives provided by the new accounting disclosure regime. Our results remain robust in terms of a sector analysis, firm siz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ETS) across the thre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探讨发展海洋产业低碳化核算问题。尝试运用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海洋产业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与贡献率分析,运用碳排放系数核算了海洋产业碳排放值及碳排放强度,并根据核算结果提出海洋产业低碳化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联动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相似文献   

14.
生物碳汇类型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室气体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70%。为应对全球变暖,各国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温室气体的减排增汇。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效应,除人工减排增汇外,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生物碳汇功能起着主导作用。生物碳汇主要类型有森林等陆生植物碳汇、水生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碳汇、水生高等动物碳汇等等,各种类型生物碳汇功效不尽相同,各具特性。  相似文献   

15.
袁鹏  程施  刘海洋 《经济评论》2012,(1):122-132
本文采用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相结合的新分解方法,将我国CO2排放的增长分解为能源效率效应、能源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国内最终需求效应、出口效应、进口效应6项,并重点考察了出口效应、进口效应以及两者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5年期间,我国CO2排放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所推动,而非国际贸易效应。出口起到了较大的增排效应,而进口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两者相抵后的综合效应较小,但2002年以后国际贸易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开始显著增强。其他因素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而能源替代从减排效应转为增排效应,技术效应具有持续增强的增排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3-2011年的CO2排放量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方法和脉冲响应方法分析碳排放量与环境规制和造林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0个省份CO2的平均排放量以10.7%的速度逐年上升;不同省份CO2排放量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环境规制对各省CO2排放量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造林活动前期减排作用不明显,但减排效果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落实到旅游企业、旅游者的推广与实践方能实现。旅游线路一直是旅游市场的主力产品,然而对其能源消耗及CO2排放的评估却是空白。基于碳排放理论及游客消费特征,提出其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估算模型。以三种海南旅游产品为例,计算并分析各线路的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结果表明:各产品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行、食、住、游、购、娱;交通方式、从客源地到目的地距离、产品结构及能源类型是影响其能源消耗及排放量结构的主要因素;旅游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不容忽视;旅游业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from oil and GDP, using panel data from 1971 to 2007 of 98 countri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hypothesis, bu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xistence of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We argue that there exists a threshold effect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growth bear different impacts on oil CO2 emissions. Our empirical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EKC hypothesis.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of short-term analyses of static and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estimations suggest the efficacy of a double-threshold (three-regime) model. In the low economic growth regime, economic growth negatively affects oil CO2 emissions growth; in the medium economic growth regime, however, economic growth positively impacts oil CO2 emissions growth; and in the high economic growth regime,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is in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曼奎斯特—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0-2007年东部工业在考虑SO2和不考虑SO2排放情况下的效率、生产率增长及其成份的增长率,并且估计出了环境管制给企业带来的成本。结果发现:上海和广东处于生产前沿;考虑SO2排放后,生产率增长率下降;天津的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都最高,北京环境污染管制的成本最高;FD I投入、国有企业比重、资本劳动比、废气治理投资和环境管制成本对生产率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量,并应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分析了城镇化、城乡消费比例、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城镇化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增加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是导致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主要部门;(2)城乡消费比例和排放强度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人均消费的提高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增长贡献最大。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减少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