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6年大连市主城区303个商品住宅小区的均价为基本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大连市四区小区房价之间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以及房价的空间聚集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大连市房价的空间格局特征,最后运用Arc GIS的点密度分析、线密度分析、近邻分析等工具对影响房价的因素进行量化,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商品住宅价格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现象明显,其中房价以中山广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下降,距海呈现同心圆状零散分布的高房价态势。其中绿化率是影响住宅价格最显著的因素,主干道对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索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及其效应并深入分析研究层面产生分歧的原因。[方法]文章基于2007—2019年的40项实证研究,运用Meta分析,探究影响我国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效应,分析其是否存在异质性,并探讨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随时间迁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住房条件、家庭年收入、区位特征、医疗条件、人际交往是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除家庭人口数、区位特征、医疗条件外,其他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值随时间的变迁趋于稳定且变化趋势较为良好或趋于稳定。此外,不同的研究特征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结论]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多渠道提升农民收益水平,维护拓展农民社会联系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同时在未来研究中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潜在调节变量的进一步考察,并注重多方法的交叉及比较应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的农地流转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调研区域农地流转率为15.2%,农地流入、转出租金分别为2966.85·元/hm2·a、1933.95元/hm2·a,流转率和租金价格水平偏低;农户偏好将土地流转给自家亲戚或同村村民,仅有10%的农户信任土地流转中介,考虑灵活行使土地权利,倾向1—5年内的短期流转;(2)重点开发区受经济区位、家庭禀赋及生计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流转率、租金水平相对较高,农地流转后"非耕作"现象逐渐增多;农产品主产区家庭户均经营规模较大,农户更偏好土地流入;生态功能区农户对农业企业、中介组织信赖程度偏低;(3)农地流转行为受家庭劳动力特征、经济特征、未来预期、耕地资源特征、区域发展特征等变量的影响,且影响因素的基本特征在空间上异质。研究结论:不同主体功能区农地流转行为及市场发育程度具有空间异质性,应因地制宜地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考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限制因素,推行差异化的农地流转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搜集武汉市主城区房价样本,采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的房价数据和相应的社会经济地理数据。本文首先探索武汉市主城区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形态;然后,根据模型比较选取最优空间模型,并筛选影响房价空间分异的显著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主城区房价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格局。(2)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比克里格插值和多元线性模型更准确地捕捉房价空间分异特征。(3)总楼层因子,城市中心、轨道交通、主干道、综合商场、基础教育、开敞空间(包括长江、湖泊、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的可达性因子能够显著影响房价的梯度变化,其影响系数的空间波动也证明影响因子在不同城市区位对房价变化的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喀斯特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以典型喀斯特区安顺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年安顺市村域贫困发生率数据,选择9个地理因素研究其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方法]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评估了喀斯特地区农村贫困空间异质性的成因。[结果](1)安顺市南部较北部贫困程度高、贫困规模大,且存在空间贫困陷阱;(2)从各因子对贫困发生率的解释力看,耕地占比(q=0.28)、平均高程(q=0.2)和平均坡度(q=0.19)是决定贫困发生率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平均高程与耕地占比因子耦合作用对贫困发生率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最大(q=0.34);(3)分贫困程度后,除石漠化的决定力增强外,其他各因子的决定力均减少。平均高程对轻度和重度贫困的决定力均最大(q=0.12,q=0.09)。[结论]在典型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和高程是贫困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石漠化对贫困的影响随贫困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因子间的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贫困程度区域的差异显著,重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喀斯特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综合考虑不同贫困程度区域贫困形成机制,基于案例推理构建各贫困程度地区的定量化情景模拟模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5年3月份武汉市主城区660个住宅小区的平均房价数据,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武汉市主城区内房价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1)武汉市主城区的房价呈现出多中心分布的格局,以沿江大道和和平大道的带状区域为峰值中心向周围逐步衰减,其中在带状区域内形成了三个峰值中心,在其他区域形成了三个峰值次中心。(2)武汉市主城区的房价在空间分布上是显著集聚的,其中汉口片区的房价分布表现为高高聚集的特点,汉阳片区的房价分布表现为低低聚集的特点,武昌片区的房价分布两种特点都有。形成上述空间分布是城市规划、地理区位、环境景观与房屋属性综合作用的结果。(3)物业费、绿化率、户均停车位、建成年份、银行数量、超市数量、地铁站距离、三甲医院距离和江景距离这九个变量是武汉市主城区内房价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物业费,影响程度最小的为银行数量和超市数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揭示沈阳市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格局及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探讨格网尺度下耕地功能组合分区方案,为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和空间合理布局提供实施路径和理论借鉴。研究方法:用斯皮尔曼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06—2020年沈阳市耕地功能呈现不同变化趋势。耕地生产保障功能处于较高水平,2006年和2020年Moran’s I分别为0.973和0.766,社会保障功能持续增加,其Moran’s I由0.485上升为0.564。(2)耕地功能间自相关整体显著权衡且片状分布,协同程度呈增强趋势,局部权衡协同空间格局存在重叠特征。(3)根据耕地多功能权衡协同演变特征,可将沈阳市耕地划分为单功能主导区,双功能协同区、多功能协同区、高协同区和低协同区。研究结论:沈阳市耕地多功能权衡协同区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和重叠性,通过对不同分区内耕地多功能优化组合,可实现对耕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科学客观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分析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对因地制宜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综合图示法测度结果,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异格局,借助逐步回归、GWR模型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显著,以中等水平为主;(2)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呈现“双核”分布特征;(3)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农用机械化总功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个因素为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分区上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文揭示了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以中等水平为主,冷热点区均呈现“双核”的格局特征,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2010—2018年广东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类型识别、时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乡村土地利用可分为耕地型、园地型、林地型、设施农用地型、建设用地型、均衡型6种类型;(2)生态功能始终为广东省县域乡村发展主因子,非农生产功能凸显,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仍是乡村特征重要组成,不同乡村类型的功能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3)土地类型、地理区位、城镇化、人口流动、古村落分布、交通运输等对广东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功能因子影响因素各有差异。研究结论: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存在时空异质性,应分区分类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化及其土地市场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化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特征,并定量探索土地市场因素对其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PDI分化指数分析、GIS空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城市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化现象,分化的主方向是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等级性分化;住宅价格的空间差异格局呈现出行政等级性差异增强,空间集聚性分异减弱的新格局与新特征;土地市场包括的土地供给和土地成本因素同时决定了中国城市间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化,其中土地供给对三线城市的的影响更为显著;土地市场对不同等级城市的影响程度各异,整体来看,对一线城市房价增长的驱动最为明显。研究结论:2009年以来中国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化显著增强,并与土地市场因素密切相关,土地供给是核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定量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土壤养分是时空连续的变异体,不论尺度大小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湿地土壤养分变量属于区域化变量,同时具有随机性和结构性特征,所以仅仅运用经典的Fister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土壤空间异质性研究的需要;地统计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空间分析方法,其变异函数则适合于定量研究区域化变量空间结构变异特征,能够全面反映区域化变量的结构性。作者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意欲用地统计学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变异函数对湿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构想。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价格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东莞市房价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依据东莞市2006年普通住宅交易均价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选用全局和局域Momn's Ⅰ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等工具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东莞市房价总体空间差异较小,房价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格局;东莞大部分普通住宅价格呈现局部空间集聚格局,也有少量存在空间异质性而呈现局部离散格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08-2017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跨国并购为样本,探究产业集聚对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考察产业异质性的调节作用。通过构建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跨国并购区位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我国企业倾向于进入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东道国进行跨国并购。考虑到产业异质性,发现中国企业在东盟进行跨国并购时,倾向于进入高技术行业集聚和产业规模经济程度高的国家,即高技术产业和产业规模经济程度对跨国并购区位选择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跨国并购企业不仅要善于利用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好处,也要积极应对产业异质性所引起的不确定性挑战,提高自身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企业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究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子,识别地区粮食生产关键制约因素,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建设效果。[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刻画了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对比分析了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耕地产能影响因子识别的效果,并依此划分产能提升类型区。[结果](1)海伦市耕地产能呈现中西部高北部偏低的态势,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2)海伦市耕地产能与黑土层厚度、出现障碍层深度、耕作距离、田块状况和质地等变量显著相关,且均呈正相关,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3)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产能影响因子,提出了产能保持区、耕作条件改良区、质地改良区、障碍层改良区和保护性耕作区5类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结论]文章所采用的基于村级尺度耕地产能及其空间分异因素模型相关研究,能够较好揭示村级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布特征,基于此所划分的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较已有研究对耕地分类管理具有更精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9~2015年沈阳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沈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将1999~2015年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同划分为1999~2003年、2004~2009年和2010~2015年3个时间阶段,并从人口、耕地、产业和宏观经济等4个方面确定10个指标研究其对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深入分析沈阳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驱动力的作用机理及扩张的特点,为沈阳市制定合理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等10个影响因素,分别计算了沈阳市3个尺度上各社会经济因素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关联程度,分析各因素对3个时间尺度上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1999年以来人口与城市化、耕地、产业、宏观经济等方面因素都对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形成了重要影响.其中,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是影响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因素,但2010年以后影响作用明显减弱;产业因素对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仅次于人口与城市化,并于2010年以后成为首要影响因素;由于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后备资源的日渐匮乏,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占用呈减少趋势;宏观经济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弱于以上3方面因素.2010年以后,由于城市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以及"后全运时代"的影响,产业因素影响作用明显加强,其他因素不同程度有所减弱,且预计这种趋势未来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结论]为更好地发挥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土地要素的保障作用,促进新常态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沈阳市要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城镇化质量;合理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科学划定"三线";挖掘存量用地潜力,拓展建设用地扩张新空间;此外还要做好建设用地集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对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将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基于2012—2017年的统计数据,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区位熵指数衡量江西省农业产业相对集中度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反映各地区农业相对区位优势,并利用经济增长函数分解区位熵指数,构建了综合考察产业要素投入、技术和市场化水平以及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等4类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模型和面板数据库,由此探究江西省农业相对区位优势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结果](1) 2012—2017年度江西省各地级市农业专业化程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赣州、吉安、宜春、抚州和上饶为农业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区域。从绝对优势视角看,南昌等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区位和经济总体发展程度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该文立足于相对优势视角,从产业规模相对集中度的切入点,观察各地区农业经济相对优势,试图更全面和深入地透视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发展潜质。(2)农业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因素,以及地区经济国际化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区位优势都形成显著的正向影响。(3)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以及交通通达度对地区一体化和产业融合的影响比对农业产业本身影响更大,使这些因素对各地区农业区位熵指数的影响呈现为负向,即对农业产生分散的净效应,但同时,农业区位集中的地区受这种分散作用要显著小于区位非集中地区,显示了集中区仍具有相对的产业优势。(4)农业财政扶持力度的影响存在组别差异,对于农业区位相对集中的地区,农业财政投入对区位优势具有正向影响,而农业相对非集中地区,则受到投入相对集中度的正向影响。[结论]对于农业区位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政府可通过加强农业产业方面的政策引导,突破原有生产规模的限制,推动农业产业的提升。对于劣势地区,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城乡未来发展,提出实施利国利民的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中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的剧烈影响。城边乡村景观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加快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方法]文章以沈阳市周边乡村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半变异函数与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分别从破碎化和多样性角度分析景观异质性的空间特征,探索城市周边乡村景观分布格局,并分析该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区主要乡村景观类型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有林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和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最大斑块指数较高,表明三者的景观异质性较低;(2)农村道路、沟渠和建设用地3类景观破碎度较大,斑块密度高,平均斑块面积较小;(3)浑河及其沿岸景观异质性较高;除浑河以外其他地区,东北部景观均质化较东南部高,东南部景观格局异质性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出现一定梯度的改变,主要受与城市中心距离、人为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研究地区及相似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提供定量参考依据,为乡村振兴战略及山水林田湖草的优化整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国省域征收占用耕地的空间特征分析,得知2003~2007年中国征收占用耕地均值的高值区和中值区离散分布在东、中、西部,低值区则集聚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北。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中国省域征收占用耕地空间异质性演变特征。通过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省域征收占用耕地的空间异质性呈增强态势,空间变异由随机因素影响加大。  相似文献   

19.
在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整体上得到迅猛发展,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和物流产业不平衡欠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物流业成为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基于此背景,文章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和Tobit回归对我国西部省域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西部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低下所导致;区域内物流效率呈现空间二元结构,西南地区的物流效率要高于西北地区,低效率地区在空间上为具有相似性的连片分布,而高效率地区在空间上为具有异质性的跳跃式分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对物流效率有正相关影响,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和物流资源利用程度对物流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区位熵指数法、地理探测器和GIS空间分析法等对2009—2019年贵州省旅游产业聚集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旅游产业聚集度处于全国较高水平,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贵州呈现出中、北、南部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较高,东、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现象,但异质性正逐渐减弱,聚集状态趋于均衡;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诸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取决于单一影响因素;在研究时段内,贵州旅游产业呈现出以经济、市场条件为主导的聚集特性。贵州可以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丰富产业业态、提高产业市场化水平、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产业聚集,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