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高效林业是指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多样的产品,使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本文从云南高效林业提出的背景、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云南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通过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碳汇交易,既是实现区域碳汇价值和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行动,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的更加亮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国际碳交易及其机制,深刻剖析了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主体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基于林业碳汇交易的碳票市场交易模式,这不仅使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方面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拓展到微观层面,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碳汇交易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并为林业碳票市场实施有效交易进行了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4.
森林碳汇功能和作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对国家2060碳中和愿景目标将有重要贡献。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区森林面积3.9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6.63亿m3,其碳汇功能和提升潜力巨大。研究认为,应通过全尺度碳汇计量体系研究,摸清碳汇家底,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碳汇造林质量与森林碳汇能力;全面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减少碳库损失和提高碳汇增量;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生物减排固碳;做好服务保障措施,助力碳汇能力持续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5.
张亮 《北方经济》2023,(2):31-35
本文分析了当前内蒙古林草碳汇价值实现面临的形势,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在碳汇价值评估、监测与管理、项目开发与交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国家自愿减排机制和相关地方试点经验,探讨了自治区开展区域碳中和交易的政策设计。提出以碳中和产品开发机制、交易机制、核查机制、抵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符合自治区生态碳汇资源大区特点的碳汇交易市场。从“碳汇+金融”“碳汇+公益”“碳汇+生态补偿”“碳汇+储备林”等方面进行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讨论,为推进内蒙古林草生态碳汇价值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色金融     
《上海国资》2023,(10):99-100
<正>中办、国办:鼓励碳排放企业、大型活动组织者、社会公众等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基准线和方法学。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析"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问题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运用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去和现在的碳储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409.676×106吨,2020年碳储量为1218.525×106吨,碳汇潜力为808.849×106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佟帆 《北方经济》2021,(3):28-30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9.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居我国五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是国家重要的固碳、储碳基地.为打造内蒙古国有林业最大碳汇储备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从2014年起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在核定碳减排和碳汇交易方面有了明显突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试点工作中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立足森林、草原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草碳汇,有效发挥森林、草原“储碳库”“吸碳器”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作用,是内蒙古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科学量化我国碳中和进程,并考察相关政策效果,总结分析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本文首先从区域总体、人均和能源消耗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各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指数体系,总结了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省级经验数据,深入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推进我国各地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碳排放和碳吸收(即碳汇)两端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效率两个渠道促进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健全中国碳市场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证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国际气候公约相关规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阐述了发展碳汇林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以及林业碳汇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在国际碳市场的推动下,促进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介绍了中国实施的全球第一个《京都议定书》规则的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介绍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和运行,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了"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自愿减排的平台,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江西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应在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统筹推进农业减排增汇,健全碳汇市场,完善交易机制上寻求最大空间,实现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汤平 《首都经济》2008,(7):78-79
前不久,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在听取了朝阳区九大郊野公园情况汇报时,指出林业的生态作用是巨大的,一定要高质量、高标准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扩大全市林木覆盖率,为广大市民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快林业碳汇工作步伐,大力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他强调北京奥运会要加强“碳中和”的研究,并且刘淇书记在不同场合都曾经强调过“林业碳汇”概念的引入是对北京绿色奥运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一是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发挥森林等植物的生物固碳作用,兑现碳汇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构建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强化林业碳汇科技支撑,推动浙江林业碳汇生产与交易。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森林碳汇能力及经济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成果(2003-2007年),分别估算了乔木林、疏林地、竹林、经济林、灌木林这五类林地的碳储量并计算出云南省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森林碳汇及林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森林碳汇只是一个附加值,如果不考虑林业的其他收入,只考虑出卖碳汇是不合算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碳汇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森林碳汇独特的优越性决定了增加森林碳汇成为中国既应对气候变化,又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文章认为,中国应从构建森林碳汇市场、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完善碳汇计算方法、深化林业产权改革、扩展碳汇资产经营等方面采取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从直接经济和碳汇经济两方面双管齐下,依托渔业发展特点升级完善碳汇交易和经济分配机制,助力共同富裕,带动渔民和渔农村集体增收海洋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以海水养殖贝类、藻类等为重点的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提高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农村增收致富等多重作用。浙江海洋渔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做大做强海洋碳汇渔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丽水市立足于生态禀赋和能源优势,积极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本文结合研究现状,运用Python软件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提出丽水市建设“中国碳中和先行区”的策略。总体来说,要加强政策和标准引导,强化减排降碳和产业升级,改善生态系统,构建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