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政策效应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证实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机制证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税负水平以及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这三条路径来抑制企业金融化。从中介效应的影响程度来看,融资约束缓解的影响最大,企业税负水平降低次之,经营活动现金流增加的影响最小。从异质性分析的角度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成立时间较长或研发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中比较突出。相关成果丰富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影响的研究内容,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政策之争”发展至今,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行产业政策”比继续争论“产业政策是否有效”更具有现实意义。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带来积极效应,表现为政策能够促进企业长期价值提升;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效应,表现为政策会引发研发操纵等机会主义行为,同时,消极效应会对积极效应产生替代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政策的消极效应,并放大政策的积极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消极效应的产生源于企业借助政策开展研发操纵,提升短期财务绩效和短期市场绩效。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江苏省各级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可为全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基于江苏省税收减免的统计数据,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政策落实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综合分析了政策参与主体及影响因素,构建了政策实施流程模型,并结合江苏省具体现状,针对政策实施中的不足,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便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我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税收激励政策。基于对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找出了在政策设计、政策落实和企业自身方面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选取上海、深圳证券市场软件信息业171家高新技术企业2012-2015年的相关数据,针对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企业绩效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较好,政府应给予企业更多的加计扣除优惠;根据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研发投入对当期绩效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滞后一期绩效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滞后两期绩效正向作用不明显。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回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根据分位数回归结果,处于50%分位点的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最大;分组回归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己成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我国税收法规规定了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政策。该政策在激励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2008年12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文件执行2年来,许多企业对费用扣除范围的把握一直是实物工作中的难点.本文特别针对费用扣除范围会计与税收之间处理上的差异,进行了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依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企业从事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并属于具有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即按相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本文就从税务及会计处理的角度探讨一下研究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婉婷  刘申雅 《经济问题》2023,(11):122-129
如何切实贯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节点。立足数字经济时代,聚焦该政策可能引发的R&D归类操纵,以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遏制这一投机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内控质量和所处法津制度环境与数字化转型形成“治理互补机制”,共同推进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地实施;数字技术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显著优于其他技术;区分费用操纵方向,发现“虚增”研发费用的企业更倾向依靠政策获得减税优惠,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了治理功能;考察2017和2018年政策集中调整的影响,发现扣除比例提高和覆盖范围扩大有效缓解了R&D归类操纵。研究结论对如实评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用、拓展数字化转型的治理功能、明确R&D归类操纵的监管重点领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2-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数据,筛选仅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微观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研发加计扣除对研发投入的异质性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加计扣除政策能够刺激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从地区看,加计扣除政策激励效应具有地域差异;从经济属性看,加计扣除政策对外资、民营企业研发激励效应较强;从行业看,加计扣除政策对科学技术行业激励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5.
创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和内外部融资约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信号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选取2014—2019年新能源行业164家创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融资约束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创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验证股权集中度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研发投入强度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创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不仅对创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还可削弱融资约束对创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负面影响;创业企业股权集中度负向调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文章就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加计扣除和研发统计都要求对企业研发(R&D)费用支出进行准确归集核算,尽管两类核算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界定没有实质差别,但是两类研发(R&D)费用的具体核算内容却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从行业类别、学科领域、核算原则和费用范围四个方面对两类研发(R&D)费用支出核算差异进行了归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和重庆为例,对两类费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完善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回答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调整如何引起企业生产要素结构调整,在补偿效应和挤出效应两方面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2018年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对前期已享受过50%扣除比例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调整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政策调整对资本要素具有补偿效应,对劳动要素的补偿效应强于挤出效应,短期可以增加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创新环境好的东部地区企业、创新动力大的民营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受政策的影响显著,但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理论剖析融资约束如何影响成本加成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14-2019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对于成本加成具有显著抑制效应,而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缓解融资约束对于成本加成的抑制效应,这一结果在控制了内生性影响以及替换变量的稳健性结果中依然成立。针对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以及产业类型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政策发挥的调节作用更大。究其影响机制,融资约束主要经由抑制研发投入增加的渠道对成本加成产生负向影响,而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能够正向调节融资约束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进而起到缓解融资约束对成本加成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0.
依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企业从事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并属于具有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即按相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项规定的制定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负担,也为我国科研投资的壮大打开政策大门,为此,本文就从税务及会计处理的角度探讨一下研究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