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学术界关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研究多从企业和产业创新的视角出发探讨创新产出效率,对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不足。然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内在潜力,认清其中的客观规律并科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创新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立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具体表征,讨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在科技统计的框架下,构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为例,本文采用“专家咨询约束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估计量,形成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展综合指数。通过探索,本文得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来自前瞻性的创新思想、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合理性的创新要素和产业化的创新成果,这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期间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政策制定提供前期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
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能力评价,有利于厘清科技创新人才现状,激发人才存量的活力,提升人才增量的质量,找准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本文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等3个方面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青岛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资》2023,(4):26-27
<正>经过多年深耕,浦发银行构建了“股、债、贷”一体化的科创金融生态圈服务模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始终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扶持科创企业为己任,全面服务于国家“十四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全力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助力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学全面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地区经济水平。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4个维度,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优先级的影响,采用不完全指标排序关系修正方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进而使用修正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选取陕西、北京、河南、辽宁4个不同地区代表性省市,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河北省科技创新现状,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河北省11个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区域科技能力发展不平衡,石家庄、保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唐山等居于中间水平,邢台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3类城市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萌  孔昭君 《科技和产业》2022,22(7):209-214
国家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是构建一体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途径。为此,对国家创新策源能力构建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家创新策源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将能力构建的基础分为创新需求、创新要素、创新环境3个方面;最后,从开展协同创新、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和用好政策工具4个方面阐述能力构建的现实途径。中国具备创新发生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进行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仅能够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更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作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型企业得到扶植和快速发展。文章对天津市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首先明确了评价对象,以“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企业作为天津市科技型企业的代表;其次构建了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企业财务情况、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6个指标;再次基于天津市科技型企业的4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每年综合能力的综合得分;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评价的意义和目标,构建科技驱动能力、产业驱动能力、社会驱动能力三个维度的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分析模型,构造出网络结构,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科技企业进行模拟评估,更好地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综合评价角度出发建立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青海省2006-2013年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青海省科技发展水平变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青海省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针对目前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评价缺乏相关研究的现状,文章选取20个重点城市,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效和高质量发展3个维度,构建重点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聚类分析法将重点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水平划分为“高—中—低”3个梯度,通过综合指数法测算重点城市的具体指数,并以此衡量天津市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广东的综合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广东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短缺、科技创新薄弱,要素竞争力急待提升;海洋经济需求旺盛,市场竞争力优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但发展方式粗放、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完备,能耗效率领先,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环境竞争力不强.  相似文献   

12.
构建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四个方面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京沪创新轴各城市创新能力,采用聚类分析找准济南的对标城市,重点研究济南的创新发展水平及与对标城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转化”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高校科技资源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产出指数的促进作用较弱呈下降趋势,转化指数的促进作用较高呈上升趋势。为此,进一步探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人才支撑、平台搭建和知识转化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合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各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探讨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定性分析,给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然后,针对创新能力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和专家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出一种融合区间层次分析的模拟退火算法用于定量计算评价指标最优权重分配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决策问题。最后,提出可有效引导江西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内涵与建立其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内容、各级指标权重以及建立综合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同时,进行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测算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省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评价城市化达到的水平,分析城市化影响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的城市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化发展的研究,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构建了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向拉开档次法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纵向上的综合评价,分析了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视角,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促进产业提升能力、科技示范服务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以及科技资源支持能力四个方面考察县域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引入2013年安徽省县(市)科技进步数据,对80个县(区)科技支撑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总体来看,安徽省县域科技支撑能力未能充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各县(区)之间科技支撑能力差距显著,贫困县的科技支撑能力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构建基于"环境-过程-结果"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绩效测度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一种改进的模糊积分综合评价法.运用该方法对中部六省创新系统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省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改善科技创新政策、提升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老”“原”“新”产业的内涵进行分析。从产业总体规模、产业科技支撑的潜在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东北地区“老”“原”“新”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老”“原”“新”产业发展评价模型。为系统评价东北地区“老”“原”“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投入产出视角出发,围绕科技创新投入、研发、产出以及支撑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广西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并按照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各城市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分析,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被刻上一定的经济烙印,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呈正向反馈特征;广西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城市间、区域间、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二强众弱”“中部强,东西部弱”的发展格局;广西目前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核心发展圈,区域联动性较弱。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