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收与税源背离的情况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存在着地区间税收与税源背离的现象,总体上呈现出税收收入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的特征。不同税种的税收与税源背离程度有所差异,所得税收入与税源的背离度最高。税收与税源背离扩大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容易诱发地方政府间无序的税收竞争,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以生产地原则为基础的课税制度主导下,我国增值税收入地方政府间的分享呈现逆向分配特征.全面"营改增"后,地方政府纵向分享增值税收入比重虽有提升,但横向分享不均衡的弊病始终存在,而当前留抵退税背景下地方政府收入分成和退税责任不匹配再次凸显了这一问题.为推动地方政府间收入均衡发展,我国借助留抵退税地方分担调整机制部分缓解了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矛盾,但仍存在调整范围过窄、比例设置不科学、实施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新时期,增值税收入地区间分享不均衡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受益原则导向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坚持税源贡献、税负归属、成本和收益相匹配原则合理分配地区间收入.同时,应结合消费支出、居民数量等因素推动增值税收入在地区间的加权分配,并通过建立专门的留抵退税财政调节基金、加强地方主体税种建设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缓解地区间增值税收入分享不均衡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 《经济评论》2013,(4):108-115,134
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税收背离和地区间财力差异现象。本文对我国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三大主要税种及总体税收的税收背离状况进行测算发现,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云南、海南等少数地区是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在现行的纵向和横向分税制下,这些地区是税收背离的主要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湖北、四川、江西、广西、安徽、福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在现行的纵向和横向分税制下,这些地区是税收背离的主要受损地。税收背离是引起地区间财力差异的重要原因,消除税收背离可以大幅降低地区间的人均财力差异。纵向调整和横向调整是解决税收背离问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与区域均衡的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不仅有助于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而且能够实现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立足1998-2017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考察财政纵向失衡与税收努力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财政纵向失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财政纵向失衡能够通过抑制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当前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提升对地方经济增长同样表现为抑制效应.因此,要合理把控财政纵向失衡水平,利用适度失衡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制度基础;稳定地方政府收入预期,防止过高税收努力抑制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积极性;注重地区间发展差异,避免一味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对外开放程度深化造成的发展模式雷同与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5.
财政激励作为调节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深刻影响着地方政府决策行为。税收分成改革呈现不同的财政激励效果,引发地方税收竞争并传导至企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将2016年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作为财政激励的外生冲击变量,通过构建强度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税收分成改革带来的激励效应如何影响企业异地投资。研究表明:增值税分成比例提高会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扶持本地企业留住税源,并抑制企业异地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对高财政自给率地区还是低财政自给率地区,增值税分成比例变化均表现了强烈的抑制效应,且在低组别的抑制效应更大;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对直接控股的地方国有企业和异地投资比例较高的企业进行管控;改革带来的激励变化会促进企业信贷的获得和政府补助的提高。因此,建议提升流动税基的中央集中度,弱化地方政府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干预动机;建立“赋权—控权”的财政激励机制,抑制地区间过度税收竞争及市场分割现象;推进地方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减少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对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见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与税源背离程度较大,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分布离散系数大于其税源地经济产值分布离散系数,企业所得税横向转移;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这种税收转移无益干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7.
如何维护地方税收体系的有效性,始终是财政分权化改革的核心。本文以我国县级财政实践为基础,系统考察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税收激励作用及其在维护地方税收体系有效性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国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在税收激励方面并不成功,未能在促进县级地方税收收入增加、维护县级地方税收体系有效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以来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专项转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县级地方税收收入特别是营业税和增值税共享收入的增加,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均不利于县级地方税收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产地原则的增值税地区间分配方式造成地区间税收分配不公,加剧地区间税收竞争、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发展格局构建。本文建立了一个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刻画了增值税在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分配机制,对由生产地原则向消费地原则的分配机制改革进行了政策模拟。研究发现:增值税横向分配由生产地原则向消费地原则的改革会显著改善各地区人均增值税收入的不平衡,缩小各地区的财力差异;在完全消费地原则下,相对基准情景,总消费最高增长2.25%,GDP最高增长0.98%;上海等8个地区在四种增值税横向分配机制改革方案下GDP变化率为负,但湖南等大部分地区能从改革中受益,因此改革能促进总体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为构建兼顾生产地和消费地贡献以及利益的地区间增值税横向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1.进一步改革"分税制",规范并完善省市财政体制。要根据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改革财力分配格局,缓解财力过度向上集中的现象。如适当降低上划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比例,给地方财政留有更多的可支配财力;中央财政应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削减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规范省市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税收背离和边际受益归宿分析方法,测度了现行政府间税收划分制度下中国省际和地市 (州) 间的受益情况.研究表明,货物劳务税、企业所得税和总税收在省际间均存在明显的税收背离和税收转移现象,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是政府间税收划分的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是政府间税收划分的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在省以下税收划分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划分的边际受益总体上具有"亲富"特征,营业税划分的边际受益总体上呈现出"亲贫"特征,而总税收在省以下税收划分中的边际受益率差距相对不大.笔者认为,以征缴地征得税收就地划分的征管分配模式,导致现行中央与省、省与地市 (州) 间名义上相对统一的税收划分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受益不公现象,下一步的政府间税收划分和地方税改革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的税收背离和税收受益分配.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数字经济在地区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对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分配格局造成了冲击。基于2008—2019年我国省级制造业企业所得税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分配格局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现行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分配规则下,数字经济发展使得少数地区企业所得税分配受益,而多数地区受损。异质性分析表明,现行分配规则不利于中、高财政压力地区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形成,增加了这些地区企业所得税转出的可能性,加深了这些地区企业所得税转出的程度。因此,为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对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分配的冲击,以实现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分配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未来的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应采用消费地原则三因素法进行分配,或者采用生产地原则三因素法辅之以基于各地消费贡献的财政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2.
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税体系。但是随着分级财政体制的建设,中国地方税制问题凸显,特别是国内税收竞争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对贫困省份税源造成巨大侵蚀,地方政府缺乏自主财源,因此,探讨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与完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研究分税制下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财政努力差异的关系.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对转移支付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总体上抑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就区域效果而言,转移支付在促进东部发达省份财政努力的同时,抑制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努力;就转移支付的功能类型而言,以税收返还为主的条件性转移支付会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征税,而非条件性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将不同程度地抑制地方财政努力.这就产生了挤出效应与另类"荷兰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框架下,转移支付是平衡县级政府财力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于促进县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2010—2019年山西省县域财政数据,通过对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转移支付对县域财力均等化的影响。结论显示,转移支付总体上能够发挥财力均等化作用,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贡献最大,税收返还也有助于缩小县域财力差距,但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了县际财力的不均衡程度。因此要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税收影响的区域竞争均衡资源配置模型,从主体税种税收占比、税制结构及其竞争优势等视角比较分析税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增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主体税种税收占比和增强地区间税收竞争能力,主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降低资本错配程度间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直接或地区间相对提高直接税比重可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比重提高的关键不在于企业所得税,因为其会显著抑制技术创新效率;税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多维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能过剩程度异质性特征;推动经济效率提升主要依赖税收政策的普惠性、针对性和精准性,而结构效应和竞争优势效应扮演重要的辅助调控角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陷入日益严重的财政困境已成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增值税"扩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扩围"后原纳入地方财政的营业税将不复存在,地方政府只能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收入增加额中取得一定的返还收入。而由于营业税的价内税与增值税的价外税性质不同,"营改增"不仅会对增值税产生影响,也将相应影响作为共享税的企业所得税收入,进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本文通过比较增值税"扩围"前后地方政府财力差异,测算出地方财力将受增值税"扩围"影响,减少10%左右的财政收入。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近期以提高地方政府共享税比例、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为着力点,远期以重构地方主体税种为目标,以期弥补地方政府因增值税"扩围"造成的财力缺失。  相似文献   

17.
税收能力、税收努力与地区税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区税负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对地方政府筹集税收收入水平的差异尚有待深入研究。一般认为影响地区税负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管理、政策等。本文将税负差异分解为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两个层面,通过税收努力模型拟合估算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的差异以及演变,评估各省税负差异程度。各省税收能力、税收努力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为合理评价地方财力、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省以下地方财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某地级市2007-2011年财政收支的实证调查,发现长期存在的事权划分不清晰和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与此同时财力向上集中趋势越来越严重,税收返还不能发挥均衡地区间财力的作用,专项转移支付占比过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较低,法定支出和上级要求配套资金的压力不断增加,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地方债务超过了地区可支配财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突出。为解决我国省以下地方财政问题,新的改革措施势在必行,如建立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衔接政府级次和分税制级次,建立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税收效率和公平原则的理论与税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较深入地探析了税收的效率和公平原则的有关理论观点,并根据这两个理论原则和我国实际情况,对如何完善我国税制,其中包括要完善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财产税,以及设置环境保护税和社会保障税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不以对等代价的商品或服务作为回报的资金流动。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分为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接受资金的政府可以将转移支付资金作为自有财力自主安排使用的转移支付,属于均衡性转移支付范畴。我国自分税制改革以来,为了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在保留分税制改革前结算补助等转移支付项目的同时,着重建立和完善了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一般性转移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