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近年来增长较快,2011年占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但仍存在结构不合理、自由化程度低、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应该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建立、完善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支持体系,完善国内有关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为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我国服务业管制政策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运用一个基于服务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本文分析了管制对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管制强化了垄断,不利于高效率企业的进入和在位企业的创新。经过对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发现,当放松管制体现为国有以及集体企业垄断力量的下降时,它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关系;当放松管制体现为私营以及外资企业实际进入和市场自由化时,它与生产率增长存在负面或不相关的关系。以上结果可能是我国服务业垄断性过强、市场化程度不够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转变的高级阶段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引致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提升、非农人口比重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服务业的需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最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建立多变量的计量模型,使用Johan-son协整、ECM、VAR、IRF和方差分解等现代经济计量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服务业进行经验研究,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新洗牌,全球化分工总体增长趋势放缓,但全球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比却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出去”深层次参与全球化分工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重点梳理了我国服务业“走出去”的具体路径,包括服务业跟随上下游客户“走出去”、制造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主动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直接为国外用户提供跨境服务、通过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走出去”等。同时,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一些新的国际政治和技术壁垒,以及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并加快我国服务业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应积极发展跨国数字贸易、以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协同“走出去”、利用市场规模优势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并争取更多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国家软实力等。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发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进而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笔者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造了专业化分工指数,具体指明了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并使用反映技术进步、收入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和加工贸易数据序列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加工贸易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发展阻碍了服务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8.
采用1997年和2007年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验数据,把动态外部性的理论运用到服务业就业研究中,验证服务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对城市就业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传统服务业不仅存在MAR效应,而且Jacobs效应也显著,表明传统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就业增长不仅具有正向作用,而且也会从城市其他服务业的多样性中获得好处。此外现代服务业Jacobs效应比MAR效应更为显著,即现代服务业就业增长从多样化中得到的好处要大于从专业化分工中获得的好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服务业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服务贸易与服务业FDI对中国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服务进口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服务出口和服务业FDI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服务进出口和服务业FDI对我国男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大于女性;服务进口对中高技术行业就业结构的负向影响相对更小,而服务出口对其的正向影响相对更大;服务业FDI有助于我国中低技术行业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对中高技术行业就业结构却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所经历的坎坷,为我们系统研究和总结"中国式转轨"的内在特性与演进逻辑,提供了丰富而又真切的素材.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时点,瞻前顾后的考虑中国经济转轨的内在规律以及未来改革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最终实现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于此种考虑,本文基于中国式转轨的主观、客观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中国式转轨的客观特性以及主观政策驾驭转轨进程的内在逻辑,最后对中国式转轨进程的未来之路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聚焦新时代十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总结回顾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历程,评估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展望新征程上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新时代十年,中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新常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年间,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绿色低碳发展步履坚实,对外开放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统筹区域战略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大变局意味着此前的生产和分工格局已经不可持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增强和加速了这一变局。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将更加脆弱,全球价值链面临更加剧烈的调整,全球债务再创新高已成定局,全球宏观经济治理进入未知领域,社会分配呈现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之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加速新工业革命的效果。面对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大变局,中国即将步入"十四五"时期,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必须立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两个大局"来研究思考。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既是全球经济大变局的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还体现了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动调整。2021—2025年中国经济年潜在增长率预计平均为5.7%。在资本和劳动投入趋势性下降之际,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后疫情时期的中国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导向上应该积极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工业化战略,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全球金融形势及市场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欧债危机由重债小国蔓延至重债大国,主权债务问题仍是全球经济金融运行最大风险;二是"保增长"重归政策主基调,出现全球流动性过剩、信贷紧缩与美元短缺并存局面;三是全球资本流动不稳定性加剧,新兴经济体流动整体"由进转出";四是国际金融市场经历阶段性剧烈震荡,但风险敞口逐步收敛。展望2013年,美财政悬崖风险、主权债务融资风险,以及新兴经济体尾部风险会左右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国际金融格局可能出现主权债务货币化,全球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流动分化,以及全球金融市场"钝化"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研究》2008,(19):178-178
为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探讨未来进一步推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推进中国的汇率制度的改革做出贡献,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杂志定于2008年11月28日~30日在上海共同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理论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金融学科领域的前辈大家和知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化是改革开放30年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与理论问题。江苏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国城市化前沿的特色,对全国产生了示范与借鉴意义。该文对江苏城市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提炼、梳理,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及未来方向作了比较清晰的展示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起步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角度,回顾党9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充满期待的未来,本刊特邀请我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撰写主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机遇与挑战"的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地区产业结构、地方政府行为及企业家创新意愿三个变量刻画了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了发展战略作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传导渠道.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国家动用东部市场化(新增部门)创造的财富持续补贴西部现行体制(存量部门)的方式取得的,最终引发了地区发展中的"体制补贴"矛盾.其政策含义是:新的发展战略应避免以牺牲(抑制)地区市场制度的演进为代价来换取西部快速发展,应在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与增强西部可持续发展潜力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长三角"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及其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互动机制。作者认为,应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与东部地区形成产业互动的局面。作者还指出,区域振兴规划和高铁建设的意义;并就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崛起、区域产业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开放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各项国际经济合作业务迅速发展;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以后,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引进外资金额和质量都有了实质性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末,中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全球新一轮的生产要素与资源重新配置中,展现了中国积极主动地通过资本运动配置要素与资源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后,面对国内经济新常态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并在总结以往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的基础上,筹划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愿景,形成了中国完整的“一带一路”倡议蓝图。“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规律,是“走出去”战略的延伸与扩展,将引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参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进程中获得更有力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