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海西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并从厚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四个方面,探讨推动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走向世界》2008,(14):I0005-I0006
新世界阳光花园西区坐落在济南市两条主干线经七路与纬十二路交界处。秉承新世界阳光花园东一区的开发理念。西区项目结合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将传统空间与现代风格相结合。营造出“在都市中修行在悠然中养生”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5.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后的客观存在;自然是一系列有机系统的综合体,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人的意识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推动"一优两高"战略在青海成功实践的现实需要。本文着眼如何更好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实际需求,从树立生态系统价值观,维护生态平衡,尊重和顺应自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规律等方面,进行理论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的统一。理论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历史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不论是处在艰难起步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还是奋力开创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路人;实践逻辑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要从抓实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生态回归民生等方面来丰富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30日,重庆市政府召开年度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宣布,2007年,将启动重钢环保搬迁工程,预计投资160亿元,整体迁往长寿区江南新城.  相似文献   

9.
11月19日上午10时,第八届中国(重庆)园林博览会盛大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女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陈云林,全国人大常委副主席王佐书,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严以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要大幅降低油、气、煤的开采量,发展洁净能源;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各项条款;保护一切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发展脉络,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起始阶段、推广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下,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功能,选择适宜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现代技术向生态农业有机融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各民族成员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历程提供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客源市场,但是从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客源市场。也正因如此,中澳间的旅游合作也越来越多,航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王景龙 《中国报道》2011,(10):87-87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是人的行为。人必须进行满足生存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活动,而这些活动必然要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人按照生态规律行事,对环境的影响不超过环境的许可程度,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如果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就要破坏生态平衡,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受到人类重视。在现实的行动中,我们要树立"差异共存、竞争生存,协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把握三个维度:差异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竞争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动力;协同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叶琛 《重庆与世界》2012,(1):63-64,7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读,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的观点,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当前的中国生态现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林业发展很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89%,林特产值突破140亿元。全市已初步建成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相互补充的绿色生态屏障,城乡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为构建和谐宁波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我市林业建设将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8.
《浙江经济》2023,(2):F0002-F0002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谐思想的提出,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追求的新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要义1.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  相似文献   

20.
杨建新 《发展》2011,(2):96-97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发展成败经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