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票市场的投资获利是多渠道的,对投资者而言,以在二级市场资本利得获利最为普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打新"获利,已为广大股民所熟知,1997年、1998年以及2007年,"打新"都获得了高额回报。2008年以来伴随着分离式可转债的发行,又一类似于"打新"的投资渠道出现在股民面前,即参与上市公司发行分离式可转债"优先配售"。那么这一投资收益率如何呢?在此,文章对已发行分离式可转债的17家上市公司,股民参与"优先配售"的情况作一分析,供投资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有股减持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股市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投资者不接受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原因,提出以可转债形式减持国有股,并给出了可转债减持国有股的优点,并提出了利用可转债减持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王俊杰 《时代经贸》2011,(14):178-178
本文总结了可转债中可分离可转债的本质,优点以及发展等问题,并针对可转债的发晨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可转债市场发展完善提供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可转债市场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可转债条款的设计需要兼顾多方的利益,那种过分强调可转债融资功能的转债条款是不利于我国可转债市场健康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李腾 《时代经贸》2012,(22):180-180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越加完善,可转换债券逐步进入资本市场主流,为上市公司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可转债为例进行可转债融资的研究,分析可转债融资的利弊,以便做好可转债融资的风险防范,以达到优化可转债融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再融资新规的发布,我国可转债市场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可转换债券在融资市场所占的比重快速增加,正逐步从再融资市场的“配角”转变为“主角”。随着可转债在再融资市场地位的逐渐提升,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不久大股东减持可转债的行为频发,违背了可转债再融资手段的初衷,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因此关于研究大股东减持可转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研究A公司大股东减持动因及产生的影响,丰富大股东减持可转债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7.
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缘何受青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平  赵自强 《经济师》2002,(5):129-130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 ,可转债是公司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风险转移”假说和“后门股权”假说对公司可转债的融资动机作了解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可转债的历史并不长 ,但随着《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的出台 ,可转债倍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文章分析了上市公司选择可转债融资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资本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率两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效率进行了探讨。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出发,采用资本分割法创立了衡量可转债资本成本的模型。同时选用两配对样本的iWlcoxon符号秩检验,作为判断上市公司可转债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在按一定标准选取了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可转债的资本成本及其资金使用效率进行了验证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可转债的资本成本明显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并未改善公司的业绩,表明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资金使用效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宏观经济环境和个股表现会影响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决策.公司规模和股权结构对公司在普通股和可转债之间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盈利能力和所得税对公司在公司债券和可转债之问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公司总风险和成长机会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负相关.财务杠杆和资金宽松度对可转债融资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谦 《财经研究》2007,33(5):134-143
文章以我国发行的14只可转债自进入转股期至2006年年底的价格数据为样本,运用协整方法和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可转换债券价格与基础股票价格之间的动态传导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部分可转债与基础股票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股票价格领先于可转债价格,其中有些可转债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非对称传导现象,而有的可转债与股票价格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郑淳 《资本市场》2007,(4):34-35
分离交易可转债在国内是一种创新产品。随着A股市场的逐渐升温,分离交易可转债所派发的认股权价值凸显。预计,2007年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将大大提速。  相似文献   

12.
再融资新规出台以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开始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手段.对投资者而言,可转债兼具债券和期权双重属性,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2017年9月可转债信用申购实施以来,可转债投资开始受到个体投资者的关注.本文以信用申购实施以来的数据为样本,从可转债特征、市场特征和公司特征等角度出发,实证研究可转债申购中签率、上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可转债中可分离可转偾的本质,优点以及发展等问题,并针对可转债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设,以期为可转债市场发展完善提供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国内可转换债券上市之初的普遍折价现象.对于转债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可转债的风险较理论模型估计的更高;可转债流动性较差;可转债发行类似于股票增发,应当出现增发折价.其中第三种解释为本文首次提出.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国内可转债的确存在风险较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波动率的代理变量与折价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波动率和流动性本身也不足以解释可转债平均超过10%的折价.可转债的上市折价水平与股票的增发折价水平近似.观察到的可转债上市折价可能只是增发折价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提前强制性赎回可转债对股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4~2008年我国上市发行的30种可转债提前强制性赎回前后,相应的标的股票收益率数据为样本,研究可转债提前强制性赎回对股价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发布赎回公告前股价上涨,而公告发布后股价出现下跌,但这种下跌的趋势在赎回日之前停止.本文还从现金流的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提前强制性赎回可转债对股价影响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可转债赎回条款设计的灵活性、适当提高溢价比例和适当延长可转债赎回保护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可转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广为使用的融资和投资工具,而在中国,可转债市场才刚刚起步。我国可转债具有整体融资规模小、行业分布集中于制造业企业、发债企业成长性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等特点。存在着行业分布不均衡,二级市场不活跃,发行资格限制过严,受股权分置的市场因素制约较大,条款设计主观性强和缺乏专门法律等问题。参考美、日发达国家的发债经验,文章提出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可转债发展策略,注重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放宽发债企业限制,扩大发债企业的行业范围,尽快实施证券体制改革并制定专门的可转债法律等发展对策,以促进可转债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我国2000-2003年间22家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发行前1年到发行后1年的三个反映业绩的财务指标中位数的变化趋势,分析若干因素与这些业绩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可转债融资效果不佳除了企业方面的原因外,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中国证券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强也是重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政府在政策上应做一些调整,适度降低发行可转债的资产额度的下限,加强对公司的财务监管,公司也应更好地设计可转债融资制度,以提高可转债融资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利息收益,利机会和价格变动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尤其是对可转债与股票之间的套利空间作了详细分析,并考虑了交易成本和结算规则的影响,据此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可转债价格基本符合与股价的理论关系,不存在持续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利息收益也不具备投资价值,价格变动收益才是可转债的投资价值所在,应以投资股票的思路来选择可转债的投资对象与时机。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可转债与资产风险信息不对称的信号模型,通过引入信息透明度,成本等因素进一步拓展了Brennan和Kraus(1987)提出的无成本可转债融资信号模型,说明使用可转债融资有助于克服资产风险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提高融资效率,减少债务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2002-2006年期间董事会公告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方法验证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是否符合连续融资假说.实证结果表明:业务集中度、转股价格以及公司对发行成本的敏感度三个变量都与公司公告发行可转债的市场反应正相关,但其结果在统计意义上均不显著,这说明连续融资假说理论还不足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