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60年代末期,韩国政府发现,农业发展缓慢已制约了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改造,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即“新村运动”。新村运动以改善生活环境为突破口。1970年,韩国政府为所有村庄每村免费提供300袋水泥,要求必须用于村里公共事业。政府还通过发放补助和贷款等方式,帮助农民改善住房条件。在此基础上,政府又在全国农村推广水稻高产新品种,并鼓励农户联合,统一开展农业劳动,鼓励农民就地建厂对农产品加工,增产增收。到上世纪70年代末,韩国农村每公顷产水稻6146kg,居世界第一。1978年农户…  相似文献   

2.
在韩国农村采访几乎看不到城乡有什么大的差别,农村不仅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水利化,而且农民的收入也达到城市人口平均收入的85%。韩国农民之所以能够走上致富之路,靠的是“两大动力”:一是“农协”.二是“新村运动”。它们犹如韩国农业发展的两大翅膀.带领农民跨进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3.
曲延春 《农业经济》2006,(10):14-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面对的重要历史课题。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改善了农村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经济和社会成就,韩国人创造了“汉江奇迹”。韩国新村运动因此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的典范。并且,韩国与我国都属于东亚国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与当初韩国新村运动的经济背景有类似之处,所要达到的目标也相似。因此,考察韩国新村运动实践,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韩国新村运动对发展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成功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借鉴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方面,韩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韩国农民收入提高很快,主要得益于农产品的提价、严格的贸易保护和高额的政府补贴等。而政府持续数十年的新村建设,并没有有效遏止农村人去楼空的趋势,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还在韩国复制。从上世纪70年代的"新村运动"到80年代的"汉江奇迹"再到  相似文献   

6.
《国际先驱导报》驻韩国首尔记者专稿说,韩国的“新村运动”已经过了二三十年。当今的韩国农村,已经普遍看不到过去的凋零景象,村舍干净整洁,道路平展通畅,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农民的生活相对富裕。然而,韩国的农村绝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好,它仍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软肋”。记者在韩国多年,到过不少地方的农村,从来未见过像中国江苏省华西村那样生产力发达、农民富裕的村庄,相反却看到了韩国农村的某些“落后”。记者曾到韩国泰白山区一个长14公里的“九马溪谷”考察,那里以前住着130多户人家,后来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大多进了城市,剩下的14户人家靠养鸡和跑运输等谋生。韩国远远没有建立现代化的大农业,小农经营方式依然统治着农村。韩国粮食自给率仅达38%。韩国农民普遍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在城里亲属的接济。因此,看到韩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人们决不能误认为“新村运动”是万能的。韩国的“新村运动”实际上是一项激发农村正气。改变农民落后观念和提倡互助互爱的思想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7.
韩国的“新村运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敬学 《中国改革》2005,(12):45-46
在上个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其主要做法:一是在“新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  相似文献   

8.
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民的话语权及其实现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话语权实现的基础与条件主要是政府职责相对合理的界定、多层次的组织与平台保障、农民权利代表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话语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信息的公开.为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和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明确农民话语权的内容,更要积极地从明确政府职责、提高农民话语权意识、加强组织与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公开等方面为农民话语权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通过"新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了积极干预,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了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创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韩国"新村运动"得到一些启示。一、韩国"赫村运动"概况(一)"新村运动"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在两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后,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工农业之间、城乡之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更高的要求。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农民精神改革为导向,从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出发,探讨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对中国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江苏省是东部的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成为缔造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强大动力.如何建设江苏新世纪的新农村,韩国的"新村运动"提供了参照和范例.  相似文献   

12.
勤勉·自助·协同——韩国“新村运动”掠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的邀请,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部分省农广校校长到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进行培训。笔者有幸于去年8月参加了培训,并参观了韩国的农林水产部、农村振兴厅、农协中央会等单位,还对3个道(省)、11个市(县)进行了考察。通过培训、考察,增进了对韩国新村运动的了解,同时对韩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从“新村运动”看韩国农村发展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村运动”看韩国农村发展经验张晓群由于战争的破坏及一些自然原因,使得战后的韩国非常贫穷,国民缺吃少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到60年代初,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2美元。面对这种情况,从1962年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制定五年发展计划,以促使经济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4.
农民集中居住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趋势,也是世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必经阶段。本文作者梳理了中国农民集中居住的演进过程,大致分为农房及村镇建设时期、农民集中居住萌芽时期、农民集中居住摸索试验时期和农民集中居住规范发展时期,借鉴英国"乡村规划与管理"、韩国"新村运动"、德国"城乡等值化试验"以及日本"造村运动"的发展经验,总结了中国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健康有序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农村能源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生活用能不足,大部分地区一年缺柴2~3个月,局部地区一年缺柴达4~6个月,全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至今还没有用上电灯。由于大量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品供给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发达国家在供给标准化上走在了前列。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在标准化上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展"新村运动"以来已经实现城乡均衡,其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标准化运作经验对我国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标准化有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新农村运动应是一次国民精神运动(见本刊2006年第11期封面专题《谁来建设新农村》)在新农村运动中不应忽视乡风乡俗的文明进步。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例,也并非只重物质不重精神,只重“硬件”不重“软件”。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农民进行国民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8.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果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村运动不仅对韩国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政治、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1970—1980年间高度增长起来的经济创造了“汉江的奇迹”,进而激发了“只要做就可以”的国民意识,提高了国民的自信心。如今新村运动随着国内形势的世界化、开放化、区域化的变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已应用于解决韩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很多问题与韩国当年面对的问题非常相似,韩国新村运动实行的很多方法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本文在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国情.具体分析了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世界之窗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内容及特点韩国新农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的一项社会性运动,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业,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和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内容的核心是“建设和谐满意的共同体(集体)”,即建设不但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也能够使社会成员感到满足的农村社会。新农村运动的基本建设目标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密切城乡和工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