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梅 《现代企业》2007,(1):41-42
按照产业演变规律可以推测,未来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到5家世界级的零售巨头控制,30%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与此同时,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万客隆等纷纷宣布其在中国的扩张计划。两年过去了,本土零售商与外国零售商进行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惨烈较量,我国零售业在竞争中逐渐成  相似文献   

2.
《经营者》2004,(3):32-32
“入世承诺不是让步,而是进步,”曾参与中国入世谈判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近日在杭州的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上表示,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本土零售业将迅速成长。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将结束,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以中国沿海中等城市杭州为例。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好又多、乐购、麦德龙、欧尚、家乐福、易初莲花、百安居等外资零售商纷纷入驻杭州,不仅自身业绩突出,也带动了中国本土零售商的快速成长。杭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杭州投资的10家外资商业企业,共设有15个营业网点,营业面积18万平方米,2003年零售额20亿元,占市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事实上,在中国不少城市,外资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规模、速度,远远超前于中国零售业的开放时间表。如今,无论是沿海地区的上海、杭州,还是西部城市成都、昆明。中国的绝大多数市民都能够在离家不太远的地方逛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名店。有的城市甚至把沃尔玛等外资卖场放在市中心黄金地段。然而,这种超前、快速的对外开放步伐引起了一些本土零售商的忧虑。他们担心,在强大的外资军团进攻下,中国零售业将节节败退。  相似文献   

3.
对零售业实施自有品牌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发展自有品牌成为我国零售业提升竞争力的利器。虽然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但零售业具备了发展自有品牌的条件。因此,制定有效的自有品牌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的条件,对我国零售业实施自有品牌的困难与障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应该在扩大零售商的规模,增强零售商的实力,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正确选择自有品牌的营销组合策略,选择适当的伙伴厂商,缔结产销联盟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加强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创建。  相似文献   

4.
自有品牌商品越来越受到零售商的重视,成为其竞争的有力武器。2008年爆发的金融风暴既给我国零售业带来了不利因素,也带来了打造自有品牌的有利时机。文章分析了我国零售商目前开发自有品牌的有利因素,并提出了我国零售商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时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走过2003年,零售商们终于挨到了零售业全面开放前的最后一年。在回首过去一年成败得失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2004年零售业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6.
《商贸与会计》2006,(10):19-22
一直备受关注的电器零售业,前不久再次冲击了人们的眼球:全球最大的电器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收购江苏五星电器约56%的股权,从而空降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的地产商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商业地产盈利高,故都想来做商业地产,但高盈利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二是认为商业地产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因为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国外有许多零售商将来中国开店。但令人担心的是国内的地产商未能真正了解零售商对商业物业的要求,自主地建设了很多商业物业,而又不能满足广大零售商的商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诞生具有客观必然性,自有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来源,零售商自有品牌有其独特优势,零售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过程中,自有品牌的选择及价格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俘虏定价策略运用于自有品牌。另外,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还需引起零售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尼尔森零售商服务部总监日前说,中国地域辽阔,市场高度多元化。加之现代信息系统的滞后和管理经验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供应琏在中国的发展,并由此影响了零售商的销售业绩和供应商的分销。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零售商,都面临零售业管理层和一线技工的严重匮乏问题。人员流动的普遍存在,造成了技术知识的流失和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高额成本。随着零售商之间合并风潮的掀起,  相似文献   

10.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0(4):111-111
第十二届亚太零售商大会暨2005年零售业博览会将于9月6-10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1.
卫杨超 《经营者》2003,(9):24-25
<正> 近日,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大型量贩店(hy-permarket)正在中国的零售业中“迅猛”发展,其前景看好,已成为零售业的成功经营模式。市场背景近几年来,中国零售业市场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连串大型卖场的开设,引发了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传统商店在巨大冲击下面临生存危机。同时,零售业的竞争也引发了居民购物方式的变化,改变了零售业经营管理理念。大型量贩店适应消费主流,  相似文献   

12.
《商贸与会计》2005,(10):35-35
2005年是中国全面开放零售市场的开局之年,南中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商业联合会承办的第12届亚太零售商大会暨2005中国零售业博览会将于9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邀请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其中包括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百安居、易初莲花、欧尚宜家、国美集团、上海百联集团等。届时,预计来自亚太区17个国家和地区数千名的零售企业代表将聚首北京,共商亚太地区零售业的变革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零售业有两条路——慢速路和快速路。慢速路是中国公司引进新的管理人才,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用大胆的领导艺术来争取投资改善局面。快速路的诀窍就是反击的战略。中国公司必须成为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全球性市场的大型零售商的股东。中国公司可以挑选欧美等地的二流零售商作为伙伴,弥补当地巨头尚未占领的市场空隙,或者同欧洲的巨头合作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公司必须学会在海外取胜,然后才能在国内取得胜利。他说,现在是中国公司进军海外的最佳时期,因为西方经济严重萧条,美国一些大的零售商的资本大大缩水,已经跌到了最低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零售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扩张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走出去"战略 如今经济界流行这样一句名言:"与其被国际化,不如自己去国际化."如果说20世纪是跨国零售公司主导全球零售业经济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跨国零售公司主宰全球零售业经济的世纪.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收购、控股、兼并、联合、品牌输出"等形式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化浪潮正以惊人速度裹挟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自己的"附属地",鲸吞越来越多的零售业市场.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为首的跨国零售业巨头控制全球58%的零售市场,控制行业标准、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竞争的游戏规则和发展形势.因此,哪一天任何一个零售企业都有被"国际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的零售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像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都计划每年在中国以十几家门店的速度扩张。中国零售业要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必须把物流信息系统作为主要的竞争力来规划建设。现代零售业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都依托物流信息技术,它也是物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2004年7月,TESCO耗资1.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1亿元)收购乐购连锁超市50%的股权,标志着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五力模型"对TESCO在中国现有的战略环境和竞争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以了解超市零售业在国内的竞争状况,并为国内零售商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零售市场重要组成部分。跨国零售业在中国市场与本土零售业展开了激烈竞争。本文分析了这种国际竞争的特点,指出了本土零售业参与竞争的优势和不足,并就如何构建本土零售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零售业面临的形势从全国范围看,2003年全国外商投资的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的零售额只占全国零售总额的2.6%。与麦肯锡公司2001年报告认为的未来的3到5 年中国零售业60%甚至80%的市场将为外资占据的预测相去较远,但国际零售业巨头在完成本土化试点后加快了扩张步伐.扩张地域从开放试点城市转向具有战略意义的所有大中型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古谚云:人尽其才,物尽其流。这很好地道出了民生的重要性。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踽踽而行,很大程度上也起因于中国现阶段相对滞后发展的物流体系。物流,在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将是企业经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众多行业中,无论是从货物流动及相伴的信息流动的规模还是速度来讲,零售业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零售业的物流成本在其总成本的构成中,高达 20%以上。因此,物流战略的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是零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全球著名的零售商,如沃尔玛( WalMart)、麦德龙( Metro),无…  相似文献   

20.
零售业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一大潮流。跨国零售巨头争相进入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国零售市场。并购是跨国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较小且颇有成效的方法,跨国零售商广泛采用这一方式进入新兴的中国消费市场。它们的进入促使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激烈,本土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迫使其采取巩固本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