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机器设备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或独立 ,不仅传动劳动 ,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但人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替代的革命性意义。劳动力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以及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都只是一种人为界定。土地自然力和劳动自然力一样 ,其耗费的凝结同样有理由构成价值的源泉 ,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 ;机器的活动是一种拟劳动 ,拟劳动和人的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在未来生产中 ,直接劳动的作用下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转移或多元化 ;泛价值论认为各种要素所包含的自然力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生产各环节共同形成的社会必要标准决定价值实体按多大的比例转化为社会价值 ,它是以往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价值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内涵 ,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建立在将各种具体劳动抽象成单一同质劳动的基础上 ,价值量能以劳动时间作衡量尺度的前提下得出的。但实际上 ,从历史上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生产技术持续改进的结果 ,而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导致劳动强度或者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协调性的增加 ,这实际上必然会使得劳动的异质化 ,即抽象劳动的量发生变化 ,从而增进单位时间的价值量的创造。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论断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 ,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论价值源泉与决定的双重泛化暨剥削多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和独立,不仅传动劳动,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创造价值。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价值实体,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未来生产中直接劳动作用的下降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多元化;现有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构成“双泛化”价值论。实际存在的多种剥削方式无需要借助劳动价值论来说明,要素价值论同样能证明资本主义剥削。劳动价值论无助于劳动者的解放。把理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利于学术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活劳动的价值量和劳动的价值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活劳动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活劳动的价值量区别于劳动力的价格,前者指劳动力的耗费量,后者指劳动者获得的报偿。活劳动的价值量是一切价值量活的源泉。物化劳动价值量是活劳动价值量物化形式的结晶。在劳动过程中,活劳动的价值量与消耗的物化劳动价值量共同形成劳动的价值量。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否认了活劳动的价值量,就否认了劳动的价值量,从而也就否认了劳动结果——商品或产品的价值量。  相似文献   

5.
徐长玉 《经济评论》2007,145(3):16-21
遵循劳动价值论,名誉、道德和心理也是劳动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是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既要具备商品经济的一般条件,又要具备自己的特殊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活资料的价值和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6.
马怀礼  马艳 《生产力研究》2005,(6):22-23,10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存在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复杂程度也不断地提高。这时,商品的价值量就由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之减少;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使之增加。加之社会分工分业的扩展和深化,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为了比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复杂程度差别的影响,我们提出一个“劳动复杂性系数”的概念。劳动存在形式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价值量计算公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生产性劳动”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日本学界70余年,其肇始于“国民收入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论争,并先后经历了“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一切劳动都是服务劳动吗”等论战.造成这一论争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神秘化导致的国民收入论潜藏的分配论的错误,即对社会而言本来是非生产性的劳动却被个别资本家看作是生产劳动.而且,这一观念造成了国民收入论的两大不合理性,其将交换层面的范畴当作了生产范畴,从而将不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当成了价值的来源,这助长了建立在“三位一体公式”基础上的庸俗经济学的神秘化理念.正是因为不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在分配层面上获得了收入,所以本来不创造价值的商业劳动和保险劳动等被当作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分配的逻辑导致了生产逻辑的神秘化.  相似文献   

8.
简单而笼统地用复杂性与简单性劳动来解释劳动创造价值的差异,容易导致逻辑循环与解释的随意性。本文分析马克思当年为了更重要的理论任务而没有深入分析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指出社会劳动分为两个层次:在既定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常规型劳动,以及创造社会生产条件的创新型劳动。常规型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用凝结在商品中的既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抽象劳动时间来量度,而创新型劳动并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其生产的产品是社会生产条件的变革,通过提高社会人的价值创造能力而创造劳动价值,因而其价值创造过程与价值实现过程是同一过程,其数量等于这种社会变革过程中劳动价值增长的历史积累。由此可以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型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的数学公式。  相似文献   

9.
张亚 《当代财经》2004,(10):11-1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多层含义,个别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是多层次的。自然物以零价值参与社会价值的形成,并获得社会价值。生产资料可分为价值转移性要素和价值形成性要素。一般说,生产资料中的对象性要素,通过生产,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能力性要素,其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代替人力、延伸或增大人的能力进行价值创造,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是其价值的转移过程,一方面则是新“等量价值”的形成过程。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不是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华华 《生产力研究》2005,26(11):23-25
研究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时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生产实物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则不创造价值的看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用劳动的“广义物质规定性”来替代“狭义物质规定性”,将劳动概念统一为常态劳动,这一概念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它们都具有自然物质属性,均能创造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性质特征都类似。  相似文献   

11.
流通领域的劳动包括“生产性劳动”与“纯粹流通性劳动”.后者不仅没有创造劳动价值,反而耗费生产领域所生产的劳动价值,此即“流通费用”,它与西方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概念相呼应.那种认为唯有创造价值的劳动才有意义以及耗费价值的活动全然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目的是为了被使用与耗费,其中一部分必然耗费在经济系统内部的流通过程中,但其创造了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所需的“经济空间”.经济空间由科技文化创新等生产性劳动创造条件,但由流通领域的交往性劳动实际营造.而流通过程受到两种力量的推动,创造了两种经济空间——“建设性经济空间”和“破坏性经济空间”,其对立统一运动能够解释“诺思第二悖论”.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肢体与意志,而劳动为生产生活而存在,两者都是劳动者汗水、精力的耗费。当两者合流的趋势日益明显时,体育和劳动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那么创造价值的体育将消融劳动给人带来的自然和社会奴役。  相似文献   

13.
<正> 一问题的提出总产值(指社会总产值)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总产品的唯一的价值形式,但是,这无法解释总产值量的变动趋势同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价值量变化规律之间的矛盾。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价值的实体不过是疑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其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属于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化无关。生产力的提高尽管可以使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但并不能够使之提供的价值量增加。由于总产值的变动趋势包含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其量不仅取决于社会所花费的劳动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因社会分工所造成的这种重复计算次数的多少。社会分  相似文献   

14.
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三种劳动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经济经纬》2005,3(3):8-9,12
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三种劳动是耗费劳动、传导劳动和凝结劳动。耗费劳动是正在进行的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本身并不是价值;传导劳动表现为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在本期劳动过程中起着把活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中去的作用;凝结劳动是凝结在劳动对象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即价值实体。劳动对象是耗费劳动是吸收器。耗费劳动与凝结劳动既不同质也不同量,耗费劳动能否成为凝结劳动或在多大量上成为凝结劳动取决于传导劳动的效能和劳动对象对耗费劳动的吸收程度。  相似文献   

15.
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有句名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难攻易守,即使一人守关,万人也别想攻进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但要深化认识,就会碰到“物化劳动只能转换价值,不能创造价值”的关卡。然而,这个关卡是人为的,它导源于长期存在的理论扭曲。扭曲不克服,就存在逻辑性障碍,无法解释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并创造更多价值;。要按资本、按技术要素分配,在分配上作适当倾斜,就缺乏理论依据,从而形成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下面谈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同行专家给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管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劳动是复杂劳动,不仅直接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且能创造出更大的新价值;管理劳动是创新劳动,不仅能使商品价值高效、尽可能大的实现,而且在实现过程中使之不断增大。管理劳动是价值创造的主导、价值实现的保障、要素组合的“粘合剂”、系统效应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17.
卓武扬 《生产力研究》2004,47(3):35-37,9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新经济形势提出了“科学技术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本文认为科学技术虽然是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 ,但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它是通过科技劳动的方式实现其“后向增倍效应”和“后续创造功能” ,从而间接地影响价值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吕学山 《经济师》2002,(5):37-3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应该扩展 ,应明确地将科技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纳入生产劳动范围的视野 ,将第三产业 (作必要的“社会扣除”)的发展纳入创造商品价值的范畴中来 ,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 ,这种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是经济学说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二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并进而认为“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在同样的时间是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上发生了混乱一是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二是混淆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质的规定性”与“价值量的计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包括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劳动消耗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任何因素,都可能使商品的价值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