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在分析其城乡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体调控"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略,全面统筹区域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合理调整和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努力实行"四六配置",推进"三区两带四团"发展等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战略.同时,提出了积极推进城镇用地增长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促进农村居民点和乡村工业用地集中,推进城乡发展空间分级管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PPP模式在上海土地整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上海市已明确提出,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着力提高用地的集约度和效率,优化用地结构,坚持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在城规、土规"两规合一"的基础上,上海创新性地以郊野单元规划为规划引领载体,以土地综合整治为策略实施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开展集建区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优化用地空间布局结构,建立城乡内涵式增长模式,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瓶颈。土地整治中的资金难题2013年以来,上海已先期在松江区新浜镇、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用地整理,是指以生态保护区域内的建设用地为整理对象,采用行政、经济、工程、技术等措施,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加生态用地数量,优化生态用地结构,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土地整治活动。近年来,为应对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日益严峻的形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圳市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探索出"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生态用地整理模式,并开展了建设用地清退专项行动。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生态用地整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仅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用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战略性选择.引入经济理论模型等对未来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选取设计思路严密性等5个评价指标.并且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对方案进行优化比较分析,提出保障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盐城市盐都区国土分局按照"管住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坚持"节约优先"战略,积极探索构建可持续的国土资源有效供应体系和资源高效利用体系,扎实推进挖潜节地工作,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规划引导,以集中集聚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为节约用地"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7.
“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分析——以昌黎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分类体系偏重于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土地的生态特性考虑不够,将很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归为未利用地,使得其因未得到应有的保护而被随意侵占。[目的]为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明确各类土地的功能定位,尤其要在土地分类中加强对生态用地的考虑。[方法]文章以土地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为主导,同时兼顾其多功能性,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所有土地类型分为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四大类,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进而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以秦皇岛市昌黎县为例,分析了该县2014年"三生用地"的分布情况。[结论]结果表明:昌黎县生活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分布绝对平均;生态生产用地分布相对合理,主要分布于两山乡、十里铺乡;生态用地在全县各乡镇分布差距悬殊,主要分布在两山乡、昌黎镇及十里铺乡。基于县域四类用地在乡镇间分布的均匀程度差异,文章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对耕地保护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GIS手段准确提取研究区村庄实际占地,以生态敏感性分析为基础,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手段对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估,按照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由低到高的顺序决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区域。[结果]研究表明:(1)位于生态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的村庄面积分别为0.04hm~2、2.41hm~2、42.10hm~2、835.93hm~2和2 990.21hm~2。(2)位于禁建区、限建区、次级宜建区和优先建设区的现状村庄面积分别为46.42hm~2、501.91hm~2、2 423.23hm~2和864.76hm~2。(3)全县农村居民点理论优化面积为547.76hm~2。其中,优化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类盆地"区域,优化区域面积位居前三位的镇分别为乌坡镇、南坤镇及屯城镇,优化面积分别为108.49hm~2、107.07hm~2和103.30hm~2,面积最小的为枫木镇,仅为34.96hm~2。[结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针对不同生态敏感性和不同用地适宜性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发需求和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研究结论:基于空间句法解析老城区用地空间结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后,以优化调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限、赋予省级政府更多自主权为核心的用地审批权限调整如何影响未来土地管理走势?本文通过梳理用地审批制度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因素,结合新形势土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放权"之后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建立一个既简单又能反映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普遍规律的评价方法难度很大,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为的痕迹.以武汉市为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和基本思路,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反向误差传播(BP)模型,结果表明与武汉市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反规划"理念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意义,提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适当揉入"反规划"理念的基本应用思路,并从规划概念、规划原则以及与传统规划的区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以城乡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粮食安全格局、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的构建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对太原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评价总指数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判定,对太原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区域差异状况进行了分类概括,并对差异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利用具有问题诊断、现状分析、模式评价和政策指导的评价方法分析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西宁市西部开发以来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可用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其优势在于从机理上考虑了评价对象具有多因素和系统性的整合性,指标值计算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且评价结果数图结合;(2)单项指标显示,西宁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因素,即属于经济驱动型;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的增长,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不大;(3)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前阶段的增长速度慢于后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研究结论:西宁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应通过增强新增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绩效,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土地资源供应缺乏、城市空间扩张受阻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运用土地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和聚集效益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土地利用政策,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遥感影像获取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探讨近30多年来绍兴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变化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绍兴市土地利用在1980~2000年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变化强度逐年增强,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化量增多和类型多样。绍兴市东北部平原和县区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是其他类型土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1980~2015年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和GDP增长的影响。[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人口和土地面积迅速增加,造成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转化成了建设用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引起我国耕地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建设的主战场,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中小城市土地利用中也存在着区域间城镇和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对城乡交接带的土地利用失控,城市建设犹如摊煎饼等问题,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是衡量城市理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将灰色关联度引入城市建设用地的预测中,通过对双因素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模型,通过对哈尔滨市2010年以及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得知哈尔滨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将会急剧扩张,这样势必会占用宝贵的耕地。抑制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的势头,应采取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增加规划控制的灵活性与弹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