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介绍农户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的基础上,对农户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参与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内部和外部分析影响集体林权改革的因素,建立以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机制、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和公平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为核心的激励农户参与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已经成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着力点。建立好保障机制、服务机制、激励机制将有利于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实现。保障机制落实集体所有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落实需由区级农业、国土、林业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试图从微观层面农户参与视角分析保护区建立对多维贫困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类似地区改进扶贫政策、创新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提供实证支撑。[方法]文章以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19年收集的364份有效问卷,构建“农户参与—生计策略—家庭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二项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湿地保护对减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受访农户贫困发生率超过75%,非参与农户贫困发生率比参与农户高约29%。(2)收入偏低、脆弱性大,信息闭塞,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是关键致贫因素。(3)农户参与湿地保护显著利于多维减贫,并对收入、生活质量、就业及发展单维度减贫具有显著影响。(4)生计策略多样化和非农化对减贫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4.48%和17.26%。[结论]建议提供多样化生计模式,对参与和非参与农户精准施策,完善保障机制,提高生计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X县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从研究区概况、调研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后退耕时代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配套经费缺乏、林种比例失调、退耕农户生活无保障、规划设计粗放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退耕农户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2007年苏北地区243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利用Probit模型研究了各相关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意愿受到户主的文化程度、户主对参与式灌溉管理认知程度、非农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比例、农户社会资本、村级灌溉系统配套完好率、政府支持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农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比例、农户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6.
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路径选择与增效机制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剖析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路径选择与增效机制基础上,构建了Cov-AHP-MFA集成关联技术的效率评价模型,结合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959个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测算与比较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参与服务与自主采纳两种环境友好型技术路径使农户处于不同的生产前沿面;参与服务农户采用技术强度与生产前沿面呈显著的"U"型关系,具有深化采纳技术扩展前沿面的潜力;自主采纳农户则主要依靠技术经验缓解技术非效率损失;(2)基于环境友好型技术优势的营销服务能显著提升技术转化率,但技术配套物资购买服务却降低了技术转化率;(3)参与服务农户比自主采纳农户的综合效率高5.79%,"干中学"与"示范效应"下的技能扩散是其中主要的增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分析及后续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陕西省为例,利用2005年和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对陕西省退耕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样本农户的家庭基本特征及其收入情况等进行了定量分析;阐明了补贴政策存在缺陷、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生态工程为政府主导型、科技投入不足等工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经济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从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建立科技支撑机制、完善林权制度、积极构建监督机制等方面对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林业重点工程与消除贫困项目1999~2008年2070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在林业、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能显著地增加农户林业、非农业劳动力供给,而显著减少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大于长江流域农户;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促进了农户劳动力从土地向非农业转移,而且还促进了农户非农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浅析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对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参与的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参与保障机制以及参与评估机制等五大机制的构建,探寻加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以此进一步促进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真正保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贫困对象向个体化、边缘化倾向发展,政府制度性扶贫瞄准机制有效性降低,扶贫难度逐步增大。本文基于贫困地区农户市场参与的视角,建立了贫困地区农户市场参与—生产要素配置—农户收入增加的分析框架,并以贫困农户生存理性为逻辑起点,构建理论模型探析了农户市场参与程度对生产要素配置和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贫困农户市场参与程度,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产出结构调整,实现贫困农户收入增加。因此,在贫困地区引入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贫困农户参与市场活动是对政府制度性扶贫方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孙芳  章杏杏  孟凡艳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394-397,402
通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3县农户的实地调查,应用农户2006年的家庭生产经营与其他行为的实际数据,分析政府退耕补贴政策行为对农牧交错带农户收入的影响。结论为:无论在退耕补贴期内政府执行原退耕直接补贴标准,还是在补贴期限届满后执行新的补贴标准,农户因退耕而获得的直接补贴与种植牧草收入之和大于在退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3个农民自组织作为研究案例,这3个农民自组织分属于治理现代化处于不同阶段的3个村庄,具体分析其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的现实逻辑。基于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分析指出,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沿着组织及其成员经济利益最大化、村庄治理权力和治理地位的获取、组织公共精神培育及村庄公共价值实现的路径推进。村庄应基于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及进路,采取选择性激励方法,激励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业生产托管作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农户福利变化及差异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参与的诱因及福祉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托管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陕西省关中地区1 169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文章通过熵值法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全程托管的诱因及对其福祉效应的影响。[结果](1)农业全程托管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仅在收入与物质需求、选择与行动自由两个维度上增进农户的客观福祉,也有助于农户主观福祉中“三生空间”满意度的提升。(2)全程托管的福祉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老龄化程度高、经营规模0.67hm2(10亩)以下及粮食作物种植的农户和家庭福祉效应的提升效果较佳。(3)农户全程托管是其理性决策的结果,个人及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及组织支持等是农户全程托管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继续加大农业生产托管的推广普及,扩大全程托管覆盖面。结合农户特征,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支持举...  相似文献   

14.
以1992年开始实行均山制的上坪村为案例村,对均山制的制度机理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集体林权基本制度应在赋予农民个体平等经营山林的初始权利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和实施将环境服务的社会需求转换为农户需求,引导农民行为符合森林持续经营的目标需要,以缩小环境服务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回顾法和归纳法,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手段、数据获取等方面对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发展的方向。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内容涉及农户行为引起的农业环境问题类型、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农户环境保护行为与生态建设行为、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等方面;(2)研究视角主要包括以农业生产行为决策者农户为中心内生视角和以农户需求与以农户行为为出发点的外部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3)在研究方法方面,早期主要是采用一般描述、定性分析和"事前"估计法,近年来"事后"计量模型的研究逐步增多,趋于多样化和综合性;(4)数据获取主要是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5)今后研究应加强农户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与跟踪研究、农户环境保护响应决策机制、基于农户行为的环境政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数据获取方面,应将地理空间信息与问卷调查、社会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并进行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跟踪。  相似文献   

16.
王跃生 《中国农史》2003,22(2):88-98
本文依据档案资料和典型问卷调查汇总数据,对土改后不同社会变革背景下冀南农村民众的分家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集体经济条件下农民分家的特征是:父子分家频度增加,渐次分家成为趋势,但兄弟均分的意识并无实质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家庭财产范围大大缩小,土地和大型农具不在分割范围内,住房是分家的财产核心。分家的外部制约减小,从而加速了家庭的裂变。集体经济时代,多子家庭父子分家逐渐成为一种共同倾向,乃至演变为一种新的习惯。特别是婚姻中对住房(独立的宅院)的要求程度提高,结婚与分家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菏泽市林业从无林到多林的发展进程,反映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在农区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禀赋、产权制度、技术、政府及农户行为和林木加工企业对农区林业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农户对林木具有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这一重大举措,对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以福建省邵武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林改前后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了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各林种、年龄、优势树种、起源和权属的森林面积和蓄积结构,以及林地生产力等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森林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生产决策理论,剖析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形成机理,并以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为例进行实证测算,为国家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目标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边际分析法,计量模型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多宜性耕地用途之间的边际利润差异是诱使耕地非粮化与非农化的经济动因,需要对限制完整耕地使用权所导致的农户利益损失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研究结论: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明显低于其他农地利用方式的利润,为了提高农户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动力,需要设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并改革现有粮食直补方式与农地分散经营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