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便是价值理论和商品理论紧密结合.通过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矛盾运动,揭示出价值的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形式的运动和价值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入手,揭示在现象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物质变换,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又是通过劳动这架桥梁联接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奎  刘永军 《商业时代》2012,(18):17-19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有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绝大多数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和新古典价值理论体系并不陌生,但对于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却知之不多.本文旨在介绍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并且将其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进行比较,找到这两种价值理论体系的相通之处,然后通过这些相通之处从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的视角解读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价值创造理论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从价值量决定理论、价值实现理论、价值转化理论、价值的实质理论、生产劳动五个方面对马克思的价值创造理论进行系统性、综合性阐述.  相似文献   

4.
姜国玉 《现代商业》2013,(17):123-123
“货币”这个词,几乎已是妇孺皆知。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在250万年的人类史中,它伴随了5000多年!马克思的理论作为指导我国的执政方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并不陌生。贷币理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将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示的作用!所以,马克思贷币理论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与斯拉法的“标准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这一“转形问题”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论题。本文在回顾“转形问题”争论的基础上,试图利用斯拉法的“标准体系”来充当“不变价值尺度”,从而为解决“转形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虽然具有了和自由竞争时期显著不同的特征,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改变,经济危机的爆发仍然具有必然性。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2015,(8)
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整个经济链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消费理论。在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剖析理论本质特征,最终提出实现经济可持续、构建和谐消费环境、发展成果共享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价值尺度必须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因此价值尺度与价值量都是随着生产关系变化而改变的相对量,不同生产关系下的价值量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对斯密的误解所产生的追求逻辑一致性的价值理论,致使人们将仅仅适应于非货币性简单商品交换的劳动价值论应用于性质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忽视了绝对性的价值量与相对性的"生产价格"量之间在逻辑上的不可统一性,因此产生了古典学派体系中的严重逻辑矛盾。理论和事实证明,以"实体"为基础的绝对性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所要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是格格不入的。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对性价值理论,才能够真正成为其理论基础,从而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分析,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哲学依据,给更好地理解劳动价值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并通过运用这一哲学基础对当今复杂经济现象的价值创造问题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自从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被提出以来,营销理论界一直都在努力充实、完善它,提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的营销组合理论,市场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历程集中反映了市场营销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示着市场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分工理论认为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协同演进,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分工协调问题,而流通具有协调社会分工的重要功能。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可以形成一个发达的现代流通体系,成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和财富增长有机统一的载体。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流通效率的提高为核心,寻求构筑现代流通体系的制度基础、技术基础、法律基础和道德基础,联系生产组织和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变化分析流通组织的演变机理,探索社会分工协调的自循环实现机制。并且,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结合中国转型和开放的双重背景,借鉴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观点、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姜在君 《中国市场》2007,(23):76-78
建立储备是化解资源供应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储备规模的大小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规模过大则成本过高,有可能得不偿失,规模太小,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考虑到储备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一项公共政策,因此,西方福利经济学中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应当作为储备制度安排的依据之一。2005年以来铁矿石进口价格连续上涨,使得铁矿石供应风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通过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对铁矿石储备的合理规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给贸易各方及世界整体带来巨大利益,然而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却是贸易保护,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折射出理论必然存在缺陷。本文认为这源于决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国家利益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缺位。通过研究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对于国家利益的表述,并在分析基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贸易政策对于国家利益的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及其调整方向,最后以比较利益论为例讨论了重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深入分析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切实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解读方法,是当前高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继而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既需要关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学会合理借鉴理论界已有模式,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支撑,也需要满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概括和描述的需要。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构建通俗易懂讲清理论“是什么”、深入浅出分析理论“为什么”、学会运用理论“怎么办”的理论解读方法.才能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本意,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困境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9世纪中叶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历史思想萌芽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用生产力和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的发展说明世界历史的成因,从而为世界历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立足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才是世界历史的现实开端。世界历史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但不是自由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多是对现象的描述性分析或简单的经济分析,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微观层次的实证分析不足,缺乏严格的计量分析,以农产品具体品种作研究对象而开展的实证研究还很少。第三,没有在市场体系中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缺少对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变化后农产品物流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更缺少对我国农产品小规模生产经营现状下物流链上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合作与协调机制的研究。第四,对农产品物流运行机理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信任机制等对农产品物流的重大作用尚未引起重视。第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未引起足够重视,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保障供给的数量安全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简单商品经济”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转化”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由“简单商品经济”通向资本主义现存生产方式的桥梁,它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商品经济”的范围,而是其全部理论的支点。然而它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并非是一种完全自洽的存在,它在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经济活动方面,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既是理论热点问题,也是具体实践问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须结合起来,两者统一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其意义不仅在于可更好地理解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更在于能有效协调劳动者的积极性与促进企业资本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20.
张卓  段云 《商业研究》2004,(15):34-36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关系是正确理解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础。目前关于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关系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按劳分配只有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一起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才能共同决定劳动收入,从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我国居民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