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特征的名著,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同时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小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和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于连的形象塑造,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构建个人身份经历了扭曲的自我身份、自我身份的转变、找到自我身份的过程。在明白自己的身份后,主人公下定决心要做真正的自己。  相似文献   

3.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经历。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因为克林在理想和爱情上的盲目性,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在给自己带来悲剧的同时,也将毁灭带给了周围的人。追求和谐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变形记》通过人变形为虫的荒诞故事,演绎了格雷戈尔变形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被赋予了虫子的外形,但依然具有强烈的伦理意识。本文试图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关注格雷戈尔由人到虫的伦理变故和由此引发的伦理身份的变化,围绕虫形与人性的冲突所产生的是人还是虫的困惑以及最终做出的绝食身亡的伦理选择来探讨他关于生存伦理和家庭伦理的思考,以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艾丽丝·沃克的重要作品《梅丽迪安》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身份的小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由一个迷失自我的女性,经历反叛和南方之旅,最终完成了自我身份寻求的艰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荣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对人类精神、历史和命运等重大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忧虑。《第五个孩子》是莱辛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幸福家庭因为“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而走向破裂的故事。本文试图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海蕊伦理身份的变化分析其所处的伦理两难的困境,并通过解析其伦理选择以及伦理救赎等方面去探讨她内心的道德情感和家庭伦理困惑。旨在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精神的淡漠、交流的障碍都可能打破原本和谐的伦理环境,改变人物的命运,造成家庭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许多文章都从美国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将聚焦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对书中主要人物自我身份的设定进行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在消费主义的趋势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引发了这一悲剧。  相似文献   

10.
《第五纵队》是海明威艺术生涯中所创作的唯一的剧本。该剧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写一位美国新闻记者秘密地为共和政府服务.与几位反法西斯斗士并肩作战粉碎敌人在马德里城内间谍网“第五纵队”的故事。本论文首先探讨的问题是男主角罗林兹厌恶战争,向往平静的家庭生活,为什么最终仍选择坚守西班牙战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完全可以选择离开。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罗林兹伦理身份的双重性再来看他的伦理选择,此问题就迎刃可解。其次分析在战争这种无序的伦理环境下,人性中的兽性因子极易膨胀且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最后指出战争给我们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仅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A.S.拜厄特的《占有》一出版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此书凭借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匠心独运的叙事结构获得了多项小说奖。本文通过对《占有》中人物的女性身份以及学术身份两方面的探讨以深化身份焦虑与重构的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指出女性在自我认知中长期困于“他者”身份而陷入边缘化的女性非主体地位;当今学者由于社会角色错乱,经济拮据等多重因素亦日益陷入身份焦虑的困境。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中身份焦虑的困境,并提出重构身份的必要性,倡导追寻独立的自我意识,推翻传统意义上的父权束缚,树立能够被“看得见,听得见”的新女性。经济独立全面认知自我的新学者形象。由此,自我性别身份、学术身份的主题得以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第87届奥斯卡获奖作品《鸟人》由墨西哥杰出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拍摄。影片主要讲述里根为了构建自己真正艺术家的身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经历的重重困难。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他者和自我对里根构建其真正艺术家身份时所产生的影响,探索了这部影片的哲学意义。不论这个社会上的大众审美变得多么庸俗而低微,都需要那些拥有严肃而崇高的艺术理念的人来坚持和传承真正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唐律疏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唐律疏议》从立法思想中以儒家"三纲"、"亲亲"、"尊尊"为指导原则,到法律保护的封建家庭与家族的社会关系,到与封建道德的关系以及用刑的持平,无不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礼法结合"的传统法制观念。可以说,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唐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注重对生存困境中的人物命运进行探讨与反思。其代表作《天边外》以主人公罗伯特的不幸遭遇展示了美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以及普通民众在伦理困境中的挣扎与心酸。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从身份、价值和死亡三个方面探究罗伯特伦理困境的成因,不仅可以更深刻地展现罗伯特在实现个人理想时的绝望与无助,同时也揭示了尤金·奥尼尔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诸多问题的伦理反思以及对伦理秩序重建所给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苔丝》和《红楼梦》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演说的都是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以主人公爱的历程为主线,传达着历史转型时代人物丰富、活跃而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其间蕴涵着创作主体对人生的参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时代风貌的矛盾感情,并体现着同一悲剧根源意识。两部作品在内容主题和反映社会现实方式上不仅相似,而且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矛盾心理也是相似的,表现的都是人生似梦、如同过眼云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富兰克林的代表作《自传》中所倡导的十三条美德典型地反映了韦伯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富兰克林伦理品格中的自利、理性和受约束性使他成为亚当·斯密笔下理想的经济人形象,道德和经济行为完美的结合使他迥异于身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的现代经济人。  相似文献   

19.
君特·威廉·格拉斯被广泛地视为德国最有名的在世作家,代表作《铁皮鼓》199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铁皮鼓》中主人公奥斯卡的形象一直颇受争议,本文拟从伦理身份这一角度出发,首先探究主人公奥斯卡童年时期关于生父之谜的伦理困惑,接着探讨其青少年时期受此困惑影响做出的两次重要的伦理选择,最后探究其青壮年时期为寻找缺失身份而在伦理意识上的复苏,人性因子逐步控制兽性因子的过程。《铁皮鼓》展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但泽地区混乱的历史背景下,格拉斯对于明晰自身伦理身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曹禺笔下的周萍是一个有着充盈情感的普通人,又是一个在看似阴郁的外表下满怀着激情的人物,也是具有反传统的叛逆行为的人物形象。探求曹禺塑造这一命运、性格和社会悲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冲击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