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说文》有字,从手从肉,字有(言为)变,未得正解。《说文》有字条云:“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无非有字之本义。《(扌鹿木)古录·藉田鼎》即《令鼎》。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以《令鼎》属周成王时器。当时为西周藉田制形成之初期。有字从手持耒者,谓有此而后获得农业生产物,此为造字之本义,(说文》失之矣。有司之司同祀或同嗣,为祀典与婚礼之主持人,故有司即族长,为主持农业生产的族长。《说文》谓司为“臣司事于外者”非是。  相似文献   

2.
    
广州常用方言词中,有个“重”字,音仲。此字口头使用上有三类相近的词义:一是“再”,二是“还”,三是“更加”。广州话这样使用“重”,是普通话所没有的。但在古汉语中却较常见。《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这里的“重”正是再三之意。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朱熹注:“重,直用反;能,叶,奴代反。重,再也,非轻重之重。”音义注释  相似文献   

3.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郑简公卒,将为葬,除及游氏庙,将毁焉;子太叔(郑国大夫游吉──引者注)使其除徒执用以立,而无庸毁。……”历代的注家都把“执用”的“用”字释作器用。失之于泛。盖“用”释为器用,其义未得明确。今按“用”与镛为同音相假,故用可假为镛,用为镛的本来字样,用是古代的青铜农具;《左传》以载“执用”即执镛。  相似文献   

4.
    
广州方言形容稀疏,通常用“秝”字形容,例如“疏秝秝”。郎击切。“秝”字是上古语词,作为稀疏意,它又通“历”。“秝、历”甲骨文中就有这两个字,《龟甲兽骨文字》、《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殷虚文字甲编》等都收有。由于“历”字通用开来,“秝”才逐渐废止。《说文》:“秝,稀疏适秝也,”段注云:“历行而秝废矣,从二禾,禾之疏密有章也。”《广雅》:“秝,疏也。”  相似文献   

5.
    
《辞海》、《新华字典》均以“膊”作“近肩的部分”解释,以致广州话也作“肺头”“膊”应作“甘享,。《说文》:“骨罄,肩甲也,从骨寻声,补各切”。又:“肩,骨亨也”知“骨辱”印“肩”。《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井遣宛马一匹,血从前膊上小孔中出,()舀部)。实l示上,。肩、棍尊互刃一l,可 常闻武帝歌天马沾赤汗,肉干”。今亲见其然也”。“前骨尊”即指“前肩”。再看膊字,《说文》:“膊,薄脯”。“膊”原来是“薄《广稚》更直截了当:“膊,脯也”。因l七,表示“靠肩的部分”应是豁字。尽管“释”“号享,二读字音相同,但意义有别,绝不能相…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普通话所说的“脖子”,广州话叫做“颈”。这个“颈”字是广州话保留古汉语影响的一个例子。据《说文解字》:“颈,头茎也。从页,(?)声。”《广韵》说:“颈在前,项在后。”《广韵》的解释,即前人所说的“析言”(分析地说),如果笼统地说(前人叫“浑言”),颈和项都是指脖子。所以《左传·囊公十八年》原注说:“颈之与项,亦一物也。”“颈”,可以用于人,指人的脖子,如《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又如《荀子·强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歹勾)(刎)颈  相似文献   

7.
近见讨论市、市井、市肆的文章,很有意思,因而也来谈几句,还是从这些词的本义谈起,才能将问题说清楚。先说市。什么叫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策五篇下释市(,金文作等)字说:买卖所之也。市有垣,从,象物相及也。古文及字。省声。清人段玉裁对市字的注说:《释治》曰:之(即市字的上部),往也。《古史考》曰:神农作市,本《系辞》说也。《世本》曰:祝融作市。这里将市字的形、声、义三者都说清楚了。首先,指明市为买卖场所,做买卖必须到此。其次,表明市有一定范围,用垣即围墙围住,故用以象市的所在。用上表示前往,用表示…  相似文献   

8.
竹篙     
“竹竿”,广州话叫“竹篙”。“篙”,原指船篙。《广韵·豪韵》:“篙,进船竿,古劳切”。“篙”,《集韵·豪韵》也作“(木篙)”。《方言》:“所以刺船谓之(木篙)”。“居劳切”。音义与广州话俱合。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陶侃)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李白《涩滩》诗:“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韦皋《云溪友议》:“泊舟江瀨,俾篙工促行。”《太平广记·郑德璘》:德璘使佣篙工者五人而迎之”。“篙工”即撑船工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黄帽传呼睡  相似文献   

9.
    
广州方言称人物史物为“奀”。会使用这个字的人不少,但了解其来源演变的恐怕不多。“奀”字古音读如“茫”。《觚賸·粤觚》:“粤中语少正音,书中俗字,人物之瘦者为奀,音茫。”范大成《桂海虞衡志》中“奀”读如“动”,  相似文献   

10.
陈希琳 《经济月刊》2013,(9):134-135
有“石中之帝”美名、居中国四大名石之酋的福州寿山石,早在清代就备受乾隆皇帝喜爱,每逢祭祖必置寿山石中的极品——田黄于桌子中间,因田黄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极为吉利,因而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即便是现在,一克好田黄也要几万块钱。寿山石市场日益火热,它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实际利益?近期,《经济》记者独家采访了寿山石业内专家,为读者详解寿山石的投资之道。一两寿山石远不止三两金  相似文献   

11.
冇·毋     
广州人常将有之反意写作“有”其实,“有”的本字是毋。杨树达的《词诠》云:“毋,有之反,与‘无’同。”杨氏并举例为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胫毋毛。”又《史记·王温舒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古读阳平,今读上声,音“舞”.  相似文献   

12.
“归”     
广州话中的“去归”、“翻归”(有时“翻”“去”二字连用作“翻去归”)的“归”,表示“回家”、“返家”的意思,这个“归”字,保存了很古的意义。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归”字条解释说:“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声。”《诗经·周南·桃天》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这里的“归”,意思也是指女子出嫁,出嫁的女子又是以男家作为自己的家的。  相似文献   

13.
有关明代官营丝织业 ,《明史》等史籍记载或有错讹 ,或过于简略 ,今人理解望文生义者有之 ,任意推测者有之 ,甚至以讹传讹 ,陈陈相因。今先就中央织染机构“内局”、“外局”、万历年间加派数量、崇祯年间停止苏杭织造等问题作些考辨 ,希望有助于接近历史实际。一、中央织染机构“内局”、“外局”考关于明代的中央织造机构 ,《明史》卷八二《食货六·织造》载 :“两京织染 ,内外皆置局。内局以应上供 ,外局以备公用。南京有神帛堂、供应机房 ,苏杭等亦各有织染局 ,岁织有定数。”这段话实际上是转录自万历《明会典》的。迄今为止 ,学界对于…  相似文献   

14.
以民为天     
偶翻《汉书》,读到《郦食其传》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深以为然。兴之所至,又查阅到汉初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贾宜在《新书·大政上》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综上可知,所谓“以民为天”,就是当权者要把人民作为安身立命的依靠,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高、最大、最神圣。“以民为天”,乃治国之本。《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通‘为’)邦本,本固邦宁。”意即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唯民生安宁…  相似文献   

15.
茶的饮用、栽培和制作都始于中国。我国饮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后来才通过海陆两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唐代的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也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广州人的饮茶,大约起于秦末汉初。秦灭六国后,连年用兵岭南,并开凿灵渠沟通岭南的水运。这样,自然也促进了源自巴蜀的茶业发展。明代田艺蘅在《煮茶小品》中谈到:“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古  相似文献   

16.
    
广州民俗,每年春节之际,常造油角、蛋馓等食品为年货。“馓”字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记录:“馓,熬稻(米长)(禾皇)也。”《急就篇》卷二:“枣杏瓜棣馓饴饧。”“馓之言散也。熬稻米饭使之发散也,古谓之张皇,亦曰其开张而大也。”作为一种油炸食品,在  相似文献   

17.
也谈《禹贡》制定田赋等级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全文一千一、二百字,述及九州的山川、土壤、草木和贡赋等,是我国土壤地理的创始作。 《禹贡》开篇就说:“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孔颖达疏曰:“九州之土,物产各异,任其土地所有,以定贡赋之差。既任其所有,亦因其肥瘠多少不同,制为差品”。即为制定“贡赋之差”,乃将各州的田地加以分类,并按土类的肥瘠定了等级,以作贡赋征收的依据。 现将《禹贡》的记载,并参近人对九州土类的考证,列上类表如左: 由上可见,《禹贡》九州虽有多种土类,实则主要为三,即壤、(土贲)及涂泥。其中壤分黄、白。(土贲)分黑、白、  相似文献   

18.
    
广州人管“盖房子”叫做“起屋”,这个“起”字使用频率颇高,构词能力也强。探本溯源,它的这个含义来源已经很古了。据《说文》该字条下注释说:“起,能立也。”清人段玉裁补充注释说:“起,本发步之称,引申之训为‘立’,又引申为‘凡始事’、‘凡兴作’之称。”《释名》说:“起,举也,平举体也。”这两书的解说和补注将本义和引申义都涉及了。那么,广州话谓“盖”为“起”,来龙去脉如何呢? 原来“起”由本义引申为“卧而兴”,如《孟子》:“鸡鸣而起”。再引申为“兴起”,如《吕  相似文献   

19.
欣士敏 《发展研究》2001,(11):12-13
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  相似文献   

20.
为表彰先进,激励广大宣传文化理论工作者多出精品,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前不久举行了无锡市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颁奖典礼,其中《江南论坛》有三篇作品获奖。它们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并未超越初级阶段》(作者黄胜平,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江南论坛》)、《红豆为什么这样红》(作者宗菊如、黄胜平,载《求是》、《江南论坛》)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作者张卓等载《人民日报》、《江南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