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通过雾化过滤的高湿空气,对粮面高4 m的1447 t小麦进行通风调质.经过127 h的调质,粮食平均水分由原来的11.7%增长到12.5%,投入产出比1∶7,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较理想的通风调质目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湿膜加湿技术、配套智能通风控制和离心风机下行式循环通风技术,对整仓玉米进行了通风调质试验,仓内玉米平均水分由原来的12.9%上升至13.6%,且粮情稳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粮食保管过程中,因通风或水分自然散失等原因所造成的水分减量,直接导致了储粮数量的损失.为了达到适度增加大豆水分、减少因保管期问水分减量造成的储粮数量损失,在高大平房仓散装大豆出库前把握外界有利通风时机,利用轴流风机上行吸出式通风进行增湿调质.试验结果表明,通风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增湿调质效果,且能耗较低,费用较少,经济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合理安排通风方式,使增湿、缓释储存、通风平衡等3个过程在粮堆不同部位同步进行,节约通风时间,并根据环境条件适时调整造雾量,以达到最佳气化效果,提高增湿调质通风的效率;通风过程中及时掌握最高水分的动态,根据最高水分确定结束增湿调质通风的时机,确保增湿调质通风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友祥  新华  庆刚  守民  文华  完成  举顺 《齐鲁粮食》2006,(1):44-45
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由于粮食籽粒自身生命活动,消耗干物质.特别是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确保了储粮安全的同时.也造成了粮食含水量降低.导致数量减少.据统计,小麦入库时水分一般在12.0%~12.5%之间.而出库时水分多下降到10.0%~12.0%.中下层成分降幅尤为明显.粮食出库的超耗问题.造成了储备粮管理事实上的“账实不符”,如不进行合理调质.就会给储粮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中储能东营直属库与山东省粮油工程设计院综合利用湿膜加湿、智能通风控制和离心风机下行式循环通风技术.应用空气的等焓加湿原理、对在储整仓小麦进行了通风调质试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韩文君  王波 《齐鲁粮食》2009,(11):48-48
近年来,随着机械通风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机械通风方式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胶南市粮食储备库仓储技术人员在机械通风降温、调质通风的实践中。就轴流风机的应用加以改造.由传统的安装在窗口的上行式通风改为安装在地上笼通风口的下行式通风。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粮食出库前,对储粮进行调质通风作业,可以减少粮食出库过程中的破碎粒,改善储粮物理、生化及加工工艺,改善储粮食用品质,还能降低粮食出库粉尘。试验仓房利用智能通风控制仪对储存小麦进行调质通风作业,调质期间设备运行可靠,基本实现调质过程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轴流风机调质通风360h、环流风机均衡粮堆内水分和温度80h的生产性试验,使储存4年的粮食平均水分由11.2%上升到12.4%,平均粮温由10℃上升到17.5℃,粮温和水分均为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采取五面薄膜密闭+膜下机械通风+全仓门窗密闭、环流熏蒸的两栋散装储存晚籼稻谷近3年的质量检测;并利用培养箱、空调将水分为13.0%、14.0%、15.0%左右(±0.1%)的晚籼稻谷,采用调质保湿密封与自然通风恒温的方式,在20℃、30℃的温度下,储藏2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特定环境中储藏的稻谷,含水量≤14.0%,温度在20℃以下,品质变化较小;含水量≤13.5%的晚籼稻谷,在常年仓内粮温为20℃以下的储藏条件下储藏3年后,仍为宜存粮。因此,储备库入库的晚籼稻谷水分验收质量标准可在13.5%的基础上提高0.5%为宜。  相似文献   

10.
小麦在储藏管理工作中,由于水分的下降和自然损耗等原因,导致出库时造成不同程度的粮食质量损失。对散装小麦仓,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就减少粮食质量损失,采用不同的调质通风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散装小麦进行调质通风,能均匀地增加粮食水分含量,可以达到保质、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干法膨化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膨化技术在饲料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加工特种动物饲料、水产饲料、早期断奶仔猪料及饲料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其他加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膨化技术按调质方法分有干法膨化和湿法膨化2种,湿法膨化物料需先加蒸汽进行调质,而干法只需在膨化腔进料段,根据物料特性加适量水即可。故干法膨化以操作简单,能耗低而被国内饲料厂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从 1 997年起 ,万载县通过实施 3 .5万亩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稻—鱼—豆”养殖模式 ,推广应用了沟池式稻田养鱼高产新技术 ,推动了稻田养鱼的快速发展。到 2 0 0 0年 ,全县稻田养鱼面积达 1 4万亩 ,单产 2 9.8公斤 ,总产量 41 72吨 ,与 1 996年比 ,总面积增加 6.0 4万亩 ,单产增 1 5公斤 ,总产增 2 983吨 ,分别增长 76.8%、1 0 1 .4%、2 5 1 .9% ,农民人均稻田养鱼增收 83 .3元。他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一、具体作法。 1 .组织领导。县、乡成立了稻田养鱼领导小组 ,有关领导担任正、副组长 ,下设办公室 …  相似文献   

13.
利用小麦具有比其他粮食品种耐高温的特性,减少冬季粮堆降温幅度,当进入第一、二、三年秋冬季节时,先自然通风,然后利用湿冷天气,采用0.55 k W小功率风机进行下行吸出式机械通风,适当降低上层基础粮温,确保整体储粮安全;气温上升季节则对仓房采取隔热密闭、仓顶喷淋等一系列控温措施,在低能耗的情况下,可有效控制粮温上升的幅度,也减少了因通风降温而产生水分散失造成的储粮损耗,计划出库前,利用雨雾潮湿天气进行下行式通风调质。经过4年常规储藏,小麦整体损耗率控制在2.96‰,其中平房仓损耗率控制在3.79‰,而立筒仓则溢余率为0.37‰,且小麦品质达到有关要求,并降低储粮成本。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运用遥感技术快速查明福建省的土地资源状况与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为国土部门与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并结合自动分类对2001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研究结果(1)在自动分类基础上,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与精度.(2)福建省遥感调查土地利用总面积12398515.09 hm2,林地和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3)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6-2001年耕地面积减少11.78%,未利用地减少23.55%,而园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也发生转移,耕地转化为林地和城镇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突出.研究结论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变化研究,能较准确、及时地为有关部门提供依据,并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15.
一、柑桔1.防冻:继续作好低温期树体的防冻保护工作。2.修剪于2月中、下旬进行。如有冻害危害桔区,应在霜冻后进行修剪。3.防治病虫,做好春季清园,结合修剪,除病虫枝和枯枝,清除落叶,并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柑桔萌芽前,选用波美1~3度石硫合剂,或松香合剂8~10倍液或99.1%敌死虫乳油100~150倍液等进行树冠喷播,减少越冬病虫源。2月下旬至3月份,当芽长0.1~0.2厘米时,宜选用0.5%~0.8%的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2000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防治疮痂病。二、枇杷1.施肥:春肥于2月中旬至3月上旬施入。成年树,…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产对比试验,添加调质外加热系统在制粒过程中可以减少压模的阻力,使制粒机运转更加平稳,延长压模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设备的生产量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超声波造雾对储粮增湿调质的技术原理。从13个粮库18栋应用试验仓选用4个有代表性的试验仓,介绍试验方法和效果。并论述了该技术可行性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18.
对陈粮进行增湿调质试验。最高水分由原来的12.1%升至13.8%,平均水份从10.5%升至11.26%,提高了储粮品质,减少亏损,在加工上提高了出米率。  相似文献   

19.
立柱栽培是无土栽培的一种,即立体化的无土栽培.这种栽培在不影响平面栽培情况下,通过四周竖立起来的柱形栽培向空间发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为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立柱式无土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同时也提高了温室设施利用率,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工厂化高效农业.立柱式蔬菜无土栽培设施由营养液槽、平面栽培床、立柱栽培钵、加液回液系统等几部分组成,现简述如下: 营养液槽 营养液槽是贮存营养液的设备,一般是地下式砖泥结构.因营养液槽容量大,营养液的温度四季变化不大.营养液槽的容积要按每亩水培面积需15 ~20吨水的标准设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的储藏期、调质方法和通风方式的稻谷水分变化的对比,储藏期间的粮食水分变化主要与粮食本身的生化性质和储藏环境条件有关,凡减缓粮食品质陈化速度、避免与湿度较低的空气接触的措施,都有助于保持粮食的水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