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勇灵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7):155-157,16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清当前国际国内的主题形势,夯实理论功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民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中心主题与现实取向。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有民生运思传统和致思方式;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无不蕴含着浓郁的民生旨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推进所凸显的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解答;民生已经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朱延华 《特区经济》2006,210(7):22-23
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是胡锦涛在新的世界历史形势下审时度势提出的,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中国和谐理念从国内政治向国际政治的延伸。建设和谐世界思想与反霸战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观意义上的伟大变革。在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中,要着力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基本维度。这就需要从思维方式上变革“实体化社会观”,因其实质是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将社会视为在人之上的抽象存在。应倡导形成和贯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即“关系性社会观”,把社会理解成多重关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党的思维方式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其自身也由一个革命的党转变成了长期执政的党。相应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思维也在实践与社会发展中不断转化,即由“斗争思维”转变为“和谐思维”。在思维方式转变的影响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在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法论。准确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之间的关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础。“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国特色”的道路根基,“中国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根基,“两个结合”使二者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根基。只有立足“两个结合”,依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遇到了新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马克思主义诉求与理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理论阐释的通俗化要求与理论形态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群众日益提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与部分基层干部马克思主义的低水平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足与实践对理论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理论受众的复杂性与传播工作相对滞后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当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  相似文献   

9.
周楠 《魅力中国》2014,(10):269-271
“斗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国际背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弱势地位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客观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现实合理性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论述是中共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理论依据,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其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现实依据。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和谐与斗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系统工程是为组织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和经营管理这些系统的管理技术。它的理论基础是运筹学,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科学地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与财力,使其达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预期目标;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这种系统方法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中思考问题的途径,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思路,“调查研究”、“全局观点”、“分析矛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十分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四个全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和矛盾分析方法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创新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些战略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利益观三大理论内容从理论层面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的逻辑生成。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实现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阶级主体和人本主体的“三位一体”。结合中国特色与现实境遇,党在延安时期形成了依靠群众、代表群众和为了群众的三重特征,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梳理党群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厘清发展思路提供经验,发展为依靠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3.
滦南县委十届四次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打造沿海强县,构建和谐滦南”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县委重新审视滦南现状,综合分析面临形势,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深入思考滦南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打造沿海强县,构建和谐滦南”其中“和谐”是基础,“强县”是方向,核心是“沿海”。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要紧紧围绕这一宏伟目标,用新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推进每项工作,谋求新的突破和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谐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最近《人民日报》刊登的“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一文又深化了这一问题。当前我国的主流思维是和谐思维但不能排除异质思维的存在,我们应该以“和谐思维”引领和包容“异质思维”,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不断丰富和发展“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思维方式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邓小平同志依据时代主题的转变 ,在思维方式上从革命战争时期的突出矛盾斗争为主 ,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突出矛盾的同一为主 ,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6.
自从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中的“心理革命”就包含了对员工的“怠工”以及劳资双方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的良好愿望。发展到了“人际关系学说”阶段,管理学者们更是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新的管理思维来解决人群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7.
师清楠 《辽宁经济》2010,(10):64-64
一、永恒的真理:创新思路,与时俱进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决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复杂的经济形势,商业银行当务之急就是要顺势而为,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改变业务增长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行务增长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行为方式,重点实现“六个转变”,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延伸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物质动力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