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地区差异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将变异系数法应用于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分析,采用波动系数、离差系数等指标来研究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规律,运用1980—2004年的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时间特征和省际间粮食产量地区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立体的实证系统分析,这对于有效利用区际、省际之间粮食相对丰缺的特点实现粮食区域平衡、减少区域内粮食产量过度波动造成损失和冲击、制定有效的粮食生产和市场调节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食产量水平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借助HP滤波方法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的粮食产量存在着明显的波动性,且波动又呈现出周期性规律特征。同时,为了探讨粮食结构波动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粮食产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水稻波动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显著,其次是玉米和小麦。  相似文献   

3.
一、稳定粮食产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稳定粮食产量的必要性首先源于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负影响。波动作为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指物体有规律地上下反复运动的过程,它和运动的周期性有密切的联系。这里讲的粮食产量波动,可以理解为年粮食产量的实际观察值对其长期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产量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粮食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震荡上升态势。本文运用HP滤波分析方法将我国1949—2008年的粮食产量分离为时间趋势序列和波动序列,对趋势序列建立了关于时间t的趋势模型,并拟合估计了我国60年的粮食产量趋势;利用频谱滤波(BP滤波)法估计并拟合了粮食产量的波动周期。利用上述两个模型进行叠加,预测了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收集整理粮食产量和物价指数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1961-2011年粮食产量波动与物价波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波动和物价波动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意义上,两者具有非对称性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物价波动会和粮食产量波动有一定的联系.最后在对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粮食产量波动特征,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物质装备)、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政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HP滤波法分析1978—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与层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波动周期各影响因子对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度。[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完整的6个波动阶段,平均波动周期为6年;(2)除1994—2000年,各波动周期的粮食产量受科技因素的影响最大,且影响日益显著,影响度从1978—1981年的37. 0%增加到2006—2010年的48. 3%,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增大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呈减弱趋势;(3)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呈波动性增加的规律,2006—2010年影响度达到24. 9%;(4)农业生产条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科技因素基本持平,此后,除1994—2000年,与科技因素的影响度差距越来越大,到2000—2006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度仅为16. 6%,其中,耕地面积的影响度下降最多,到2006—2010年,影响度仅为1. 1%;自然因素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小,且较为稳定,除1985—1988年影响度达到24. 3%,其余波动周期均在8. 7%~12. 4%之间,2006—2010年影响度为10. 2%。[结论]完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加强对农业机械指导的"重科技"举措比单纯增加后备耕地数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的"靠资源"发展更为有效;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是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粮食产量波动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1982—2005年吉林省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应用波动理论分析吉林省粮食产量波动规律,考察吉林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历史过程和数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产量波动具有短周期的显著特征,产量波动主要是受农业政策变化、自然灾害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最后从稳住粮田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提出稳定粮食产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经济循环周期理论与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中国45年来粮食生产周期波动走向及粮食经济增长规律。 一、粮食生产周期波动现状及问题 任何经济的增长都不是呈现持续线性规律,相反,必然出现周期波动。当然,不同时期周期波动的波形、振幅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依据1952—1994年间粮食产量资料,绘出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周期波动图,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9.
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一直都是各个国家(地区)永恒的话题。本文基于31个省区市2000-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全国、东部、西部的粮食产量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中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还发现,扩大播种面积、提高教育水平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则是抑制粮食生产的因素。为增加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充分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完善粮食生产的支撑系统,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加强乡村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欣  葛宜虎 《水利经济》2018,36(6):31-36
以中国粮食虚拟水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粮食生产用水量的驱动效应进行分解,从结构、粮食产量、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4个重点驱动效应方面实行量化研究,并利用geoda软件求得莫兰指数,分析粮食用水量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其各种驱动效应在省际间的影响,并针对中国粮食生产用水的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政策制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1978—2022年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初步解释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运用协整分析及其误差修正模型探究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判识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的因果关系,最后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研究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随时间的动态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粮食产量虽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但粮食产量的提升并不会导致农民增收,而农民收入提升会导致粮食产量提升;(2)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既存在长期关系,也存在短期波动;(3)粮食生产对农民收入无显著影响,但农民收入对粮食生产有长期的正向影响;(4)农民收入主要来自自身因素影响,而粮食生产在前期由自身主导,在第4期后由农民收入主导。为此,从农户、政策、技术、国外经验等方面为中国粮食和农民收入实现“双增长”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改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下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市场经济下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研究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课题组一、粮食波动及其度量粮食时间序列可以分为长期趋势和波动两部分。其中,波动又可划分为周期波动、季节波动和随机波动。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中国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目前,人们测定经济波动的方法主要...  相似文献   

14.
2008—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粮食生产并不是一个稳定变化的过程,而是呈波动增长的态势。本文首先运用HP滤波分析方法将我国1988—2007年的粮食产量分离为波动序列和时间趋势序列,在此基础上对趋势序列建立了三次抛物线模型。分别利用三次抛物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组合预测方法拟合估计了我国前20年的粮食产量,并分析了三者的拟合精度。结果显示,组合预测模型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并利用该方法进一步预测了2008—202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本文选用陕西省1999~2020年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探讨影响陕西省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通过建立VAR模型,并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对粮食价格波动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粮食价格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增加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粮食价格对自身的冲击响应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粮食产量;粮食价格受自身和粮食产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冲击贡献较为明显。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发现:AR特征根的倒数的模都落在单位圆内,表示VAR模型平稳,说明本文构建的VAR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VAR模型来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农产品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格兰杰关系,与粮食产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关系,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影响粮食产量与经济增长,并在不同滞后期影响程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7.
稳定农村经济制度的粮食、土地及其他因素秦海一、粮价波动、储备量与粮食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量波动和粮价波动是高度叠加的。在今后的发展中,已经不再可能看到粮食产量波动而粮价稳定的情况了,它作为旧体制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已经进入了历史。这尤其值得决...  相似文献   

18.
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估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4个维度构建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泰尔指数对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时变特征、省际差异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维度来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水平最低。(2)从发展趋势来看,省际间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可大致划分为稳步上升型、波动上升型和波动减弱型;大部分省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分维度来看,可划分为村庄规划建设引领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引领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型。(3)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递减态势,不同维度中各区域的发展态势存在差异;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导致;区域内差异的分解结果显示,东部...  相似文献   

19.
一、四川省粮食发展趋势数量特征概述建国以来,四川省粮食产量发展趋势的特征之一是呈增长趋势,即从1949年的298.9亿斤,发展到1986年的784.3亿斤,年平均递增131.2万斤,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64%,特征之二是波动频繁,即从1949年来,有11年发生负增长现象(与上年相比);特征之三是时滞期较长,即一旦呈现负增长状态,短时间(即一二年)难以回升;特征之四是粮食发展在增长和波动过程中,也有相对平稳的时期,例如:1950年至1956年期间和1976年至1984年期间我省粮食产量呈显著的乎稳增长趋势。概括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建国以来我省粮食产量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平稳随机时间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1997—2006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的适应性。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持续攀升以及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储蓄习惯(滞后储蓄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和宏观经济波动;但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的因素对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影响较小,实证结果部分支持生命周期理论假说。因此,从中短期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依然较高,应设计出刺激农民消费、减少储蓄的中短期政策组合,同时从制度层面理顺农村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