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国际市场 扩大船舶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船舶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的前五年里,国际造船业发展至鼎盛时期。此后因石油危机的爆发,短短几年内国际造船业即陷于萧条。繁荣时期留下了世界造船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后遗症,并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世界船舶市场造成了持续的巨大压力。为支持本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各造船国开始竞相对其船厂提供高额补贴。由于市场需求减少,以及欧洲国家、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对本国造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了限制,国际造船业产量由1976年的2200万修正总吨(CGT)降至1988年的900万修正总吨。此后国际造船业产量又出现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江苏造船业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造船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并给江苏造船业发展带来了良机。本文分析了江苏造船业具有承接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条件和雄厚的船舶制造基础,提出的江苏造船业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对策为:集群化建设,构筑大基地;集聚式发展,组建强集团;形成特色,开展错位竞争;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积极承接国际船舶配套业的转移;不断提升造船层次,积极承接国际高附加值船舶制造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经济     
《经济导刊》2024,(1):4-6
<正>2023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同步增长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为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截至2023年12月底,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0%,  相似文献   

4.
据权威部门统计,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承接新船订单总计857万载重吨,其中80%是出口船,占全球新船订单4500万载重吨的份额接近20%。这一成绩,不但打破了我国船舶工业连续几年造船成交量徘徊在世界份额5%左右的局面,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与世界造船排名第一、第二位的日本、韩国已很接近。同时,去年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产量、承接新船订单数量、手持订单数量三项指标均稳居世界第三,与排名第四位的德国差距已经拉开,各项指标都要高出一倍以上。同时在产品结构上,30万吨超大型油船、1600米车客滚装船等一批高技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对造船业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违约、毁约、弃船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造船大国,如何在紧张形势下谨慎签订订单防范法律风险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并具有现实意义。具体的防范措施深入到立法的完善,细致到造船合同文本的选择以及船舶企业自身运营,构成了船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要件。  相似文献   

6.
承接世界造船重心转移 加快推进江苏沿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船工业兼具劳动、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并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造船工业往往是带动一国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产业提升的主导产业。世界造船工业重心在20世纪下半叶由西欧转向日本、韩国,目前又开始向更具比较优势的中国转移。江苏是中国的造船大省,江苏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带。江苏沿江有优越的自然、经济、技术、区位条件,承接世界造船业重心转移,以进一步推动沿江开发。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船舶工业造船生产能力和产量迅速提高,跃居世界第三。从1982—2001年的近20年间,中国造船能力增长了9倍,呈现出跳跃式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造船行业已形成了能够建造3万吨级以上船舶的造船设施36座,造船能力达到479万吨,其中能够建造30万吨(含30万吨)。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单子都排到3年后了,下半年还将开建世界第五大挖泥船."舟山蓬莱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洪毅有点自豪地对记者说.2010年舟山船舶工业产值549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6%.2010年,舟山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达到708万载重吨、995万载重吨、2361万载重吨,分别占全国的10.8%、13....  相似文献   

9.
<正>浙江船舶企业2022年沉着应对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疫情反复挑战,紧抓新船订单稳步回升的机遇,展现出十足的韧性和活力,三大造船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占全国比重持续攀升,订单保障系数再创新高,企业盈利状况显著改善,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主要指标全面增长从主要指标看,2022年全省规上船舶企业共完工船舶322.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7%;其中出口船舶11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下降31.0%。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及加入世贸所受到的影响,外贸出口业已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个基点之一,中国外向型造船企业由此而受益,最近几年,中国外向型造船企业的造船完工量、新船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居世界首位,正处于向造船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期。但毋庸置疑,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中国外向型造船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基于此,中国外向型造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其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防范汇率风险水平,是保障中国造船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造船业的行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造船业是一个产业带动性强、军民结合紧密的国家战略性行业,其快速健康发展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政府强力支持的中国造船业,文章从中国造船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产业带动、船舶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展望了中国建设第一造船大国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经测算,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近3亿吨标准煤,比2001年的1.45亿吨标准煤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7%。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平均每年增加38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但是,国际产业转移并没有加大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57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2000年不变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造船产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规模小、技术落后、区域分散的特点.其中,技术和资金要素在促进中国造船产业向成熟期演进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船舶融资租赁作为造船产业演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将有效的解决造船企业的资金技术问题,诱导中国造船产业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林美春 《经济论坛》2007,(11):53-54
一、世界纺织产业转移概述 产业转移,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是产业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是由于产品需求条件或资源供给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国内或国家间的移动.国际产业转移表现为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两种一般形式.纺织产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纺织产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国际转移.根据纺织技术的变化,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宋爽劲 《新经济》2013,(18):24-25
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数依旧继续下降,虽然新承接船舶订单数量有所增加,但仍不及2011年水平。与2004年备受追捧的情况不同,如今中国的造船业正遭受最冷的寒冬。今年7月初,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1101.HK,简称"熔盛重工")因无法及时发放工资,而遭到部分熔盛重工劳务派遣人员的讨薪。虽然事发后熔  相似文献   

16.
孙婧 《商周刊》2012,(21):32-34
日本与韩国的先进造船业都值得中国企业借鉴。闻学东也有自己的完整梦想,"我希望做精做强但不做大"。他认为,好船厂是不过剩的。金融危机始于2008年,中国造船业就一直在"危机"中前行。今年盛夏,中国造船业却"冷得出奇",上市公司广船国际净利润比预期下降一半,中国最大造船商之一熔盛重工利润也大幅下滑。有报道称,今年前6个月,整个中国造船业订单数大幅缩减,正走向近10年来订单情况最糟的一年,有些大型船企今年没有拿到一张订单,而在此前,重庆、浙江等地的多家造船企业已经先后步入危机漩涡,宁波出现了上市船企接连倒闭现象。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初至今,由于包括欧债危机在内的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消费和贸易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国际航运市场低迷,危机到来前大规模扩张产能的中国造船业出现了订单荒,本文以充分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目前国内造船企业由于国际订单减少所面临的危机,深入探讨了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原因及国内造船业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测算,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近3亿吨标准煤,比2001年的1.45亿吨标准煤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7%。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平均每年增加38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但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湖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常德船舶厂和荷兰达门造船集团公司,组成达门常德船舶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40万美元(双方各占50%的股份,合资期为15年)。目前,荷兰达门造船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跨斯特先生与中国湖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常德船舶厂、在长沙举行了合资经营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20.
姚耀 《经贸实践》2010,(12):25-26
随着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向东亚转移,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造船强国。浙江省把船舶工业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产业,并明确提出浙江船舶工业主要向舟山集中布局,把舟山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