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回弹效应是一国试图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而节约能源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我国,伴随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仍快速增长,进一步增强了深入研究我国的能源回弹效应的必要性。然而,目前虽然国外对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十分丰富,但国内对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在对能源回弹定义探究的基础上,对国外有关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但是能源强度的下降,使得能源产品相对其他生产要素便宜了,这样就会增加更多的能源消费,同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能源需求,这便出现了技术进步的“能源回弹效应990利用川渝地区1986--2009年的数据,采用传统的索洛余值生产函数法来测算技术进步对川渝地区的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川渝地区能源消费的节约量和回弹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近年来能源回弹效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解决在全球化中面临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依赖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在全球生产非一体化的背景下,能源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中的地位。本文在运用GVC理论区分了GVC影响能源效率的转移效应和链中学效应之后,利用中国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非一体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我们发现,转移效应和链中学效应的共同作用,会导致生产非一体化与单位增加值能耗之间存在U型关系。这一结论表明,基于能源等低端要素的禀赋优势在GVC中转化不成竞争优势,不能支撑起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含义对发展中国家如何修正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是极具警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进步的环境回弹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2006~2017 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运用LMDI分解技术识别由技术进步引起的污染排放强度变化, 定量评估环境回弹效应(ERE)。研究发现: 中国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集中在40%~90%之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整体环境回弹效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北部、东部、南部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回弹效应明显高于其它经济地区, 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为实现经济增长和污染减排的双重目标, 应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 降低技术进步对污染排放的环境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5.
前沿研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大多基于静态线性模型, 而忽略两者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 为此, 本文采用 MS-VAR 模型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动态非线性特征。 研究发现: 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经济系统具有 “双区制特征”, 且处于 “缓慢增长区制” 时表现为 “惰性” 特征; 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易形成非一致性的均衡, 即中国经济易形成 “高技术低能耗” 抑或 “低技术高能耗” 的均衡, 平均持续期维持在6 年左右, 技术进步的能源 “节约效应” 的概率高于 “能源回弹” 效应; 技术进步的能源消费效应具有 “时效性”, 缓慢增长区制内, 以 “节约效应” 为主, 且具有 “时滞性”; 相反,快速增长区制内, 以 “回弹效应” 为主, 且具有 “即时性”, 响应时长均为2.5 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客观准确的找出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制定碳排放政策的关键。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模型(SDA)对中国碳排放量变化进行研究,从能源结构效应、碳强度效应、投入产出技术效应和总量效应4个方面对碳排放量变化进行分解,得到结论:4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于中国碳排放量变化,不同行业对各个效应的贡献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对北京市17个行业2005~2009年间的能源消费变动进行因素分解分析.将能源消费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3个部分: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生产效应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结构效应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强度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时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效应是导致北京市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则延缓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但生产效应明显大于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之和,因此能源消费在此期间表现为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强度效应高于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中国工业行业的市场需求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该行业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工业行业 2003~2014年度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促进了FDI的流入,在外资集聚度较高的行业,该种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考虑了FDI的动态效应后,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惯性”,前期FDI的流入会促进新的FDI流入。估计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后,各检验结果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9.
国际经合组织率先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旨在为高碳排放行业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金融支持。我国需加速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转型金融构架,以解决高碳行业,尤其是民营高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转型金融工具为钢铁企业提供低碳技改资金,帮助其尽快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变得十分迫切。通过对国际转型金融实践及中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实践案例进行对比研究,提出针对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发展的4条对策建议:第一,为钢铁行业制定专项转型金融政策;第二,适时丰富并逐步完善转型金融工具;第三,构建钢铁行业低碳绿色转型项目库及数字化管理平台;第四,将ESG评级纳入申请转型金融工具考量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辽宁省为例,对工业用水的回弹效应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显示节水效率提升造成的节水效应是工业用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结合测算分析结果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提出工业用水的回弹效应控制建议,可为辽宁省节水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2000~2007间我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但是钢铁工业是大而不强,同时,钢铁也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本文以能源、劳动、资本为投入要素建立了一个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估算了我国钢铁行业能源、资本、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业能源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在1之间,我国钢铁行业可以促进资本对能源投入的有效替代,实现我国钢铁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有近2/3左右流入制造业的情况下,FDI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行业层面出发,采用"相对差距型"指标将制造业行业按相对技术差距分成3组,通过构建模型检验了技术差距组间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内外资企业相对能力差距较小或中等时,溢出效应才较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史丹/主编2022年3月出版/198.00元ISBN 978-7-5201-9818-9本书从四个方面对中国能源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全面回顾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内外部环境和主要问题,并对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进行研判。二是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全面系统总结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行业、煤炭行业、油气行业和核电行业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分析各行业存在的问题,对“十四五”时期能源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使用熵值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2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和能源消费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发展方向迈进,并且该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依据这一结论,中国应继续大力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提高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及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产业融合,更好地赋能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从上市公司纵向整合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入手,分析在纵向整合战略主导下,中国钢铁上市公司企业规模、空间布局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钢铁上市公司纵向整合战略提高企业绩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企业纵向整合战略主导下,中国钢铁企业的绩效与产业集中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企业规模无关,企业的空间布局(临近市场、临近资源和临近港口)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纵向整合是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低产业集中度与高行业利润并存是我国钢铁行业在这一发展时期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地区专业化和行业集中度两个方面,对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表明,基于行业集聚的分工协作效应有助于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和风险,而源自行业集聚的企业所有权优势自我加强效应则有助于提升企业"走出去"能力,这是行业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本质。利用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地区专业化还是行业集中度,两者所体现的集聚效应均对企业"走出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对本文理论机制分析给予了较好的经验验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集聚优势能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依托优势。上述研究对于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7年32家钢铁行业和30家IT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均值比较和T检验的统计方法,从"董事会结构特征"、"构成特征"、"行为特征"、"激励特征"和"素质特征"等5个维度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大,行为效率低下,激励水平低、股权激励少,整体素质低等结论,为推进董事会优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基准收益率内涵的探讨和钢铁行业特点的分析,比较了常用的确定基准收益率的方法,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测算钢铁行业的基准收益率。选取钢铁行业具有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得出该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系数,探讨了多种期望市场收益率的确定方法,确定了钢铁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最后,将研究结果与其他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为钢铁行业的投资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大家好!在全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决定在沙钢召开钢铁行业财务工作座谈会暨财务与价格工作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2014年度"对标挖潜"领导小组会议,主要任务是要总结一年来钢铁行业财务工作的情况,分析行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交流企业在财务管理、降本增效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推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提高钢铁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钢铁行业财务工作座谈会作为行业研讨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平台,历年来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中国20个核心城市群的划分,以沪深两市2003—2016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通过其空间集聚特征影响企业间投资支出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分析,从集聚效应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跨行业地区集聚两个方面,并构建相应的衡量指标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不仅会通过行业内集聚效应影响同行业企业间的投资策略联动性,且跨行业的同地区集聚效应也会导致同区域内的企业间投资支出产生"潮涌"现象。本文还进一步从主导行业的外部溢出效应和上下游纵向关联性,以及不动产抵押融资担保渠道视角,检验了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效应对企业投资支出联动影响的传导路径。这为客观评估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来自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微观证据,也对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