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DDS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的数据公布通过系统,它为改善成员国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此框架要求我国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水平,使统计数据的发布制度化、透明化,更好地满足政府对数据"快、精、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统计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以数据库建设为手段,上下贯通的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但与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改进和完善金融统计工作,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轨已是当务之急。文章围绕加入GDDS对我国金融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提高我国金融统计数据质量和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莉  陈伟 《上海金融》2003,(6):45-46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成为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的成员国,金融统计的制度法规建设也显得日益重要,人民银行新颁布的《金融统计管理规定》引人注目。本文分析了修订后的《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与GDDS的要求之间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日本于1996年3月申请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并且在1996年11月5日开始将其数据诠释在IMF网站的数据公布标准公告栏(DSBB)公布。日本于2000年6月9日达到SDDS的要求并且到目前为止一直遵循该标准。日本银行在提高金融统计数据质量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金融统计的数据质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并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但其却严格按照IMF规定发布相关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及信息。本文从历史沿革、法律框架、编制机构、编制原则、编制和发布频率、数据来源及编制方法、数据报送系统等方面,梳理台湾地区国际收支统计的总体框架,介绍台湾地区为采集基础统计数据而建立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体系,并从中得出对大陆地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体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02年4月15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这标志着中国统计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它意味着中国在宏观经济统计上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金融统计“全科目上报”体系与GDDS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数据范围与质量问题。为加快我国金融统计与国际接轨,应按照《金融统计管理规定》,加大金融统计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8.
张曦 《时代金融》2012,(18):104
货币与金融统计是国家管理金融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它的统计质量影响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从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涵义出发,比较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国际要求在基本框架、数据公布等方面的差距。并提出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曦 《云南金融》2012,(6X):104-104
货币与金融统计是国家管理金融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它的统计质量影响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从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涵义出发,比较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国际要求在基本框架、数据公布等方面的差距。并提出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GDDS就是中国统计的入世,意味着我国统计要走向国际化和规范化。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统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滞后,统计制度方法存在缺陷,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要求,更不能满足GDDS的要求。金融统计如何向规范化和国际标准靠拢,是我国金融业需要探讨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体系是适应国际社会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透明度和国际可比性进而加强宏观经济与金融监管的普遍要求而形成的;它包括数据生产国际准则、数据公布国际准则和数据质量评估国际准则三种类型,并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发展特点;中国在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接轨中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做得还远远不够,应当进一步明确推进国际接轨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统计作为国家管理金融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它的全面、准确、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中央银行能否正确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及及时反馈货币政策的效果:在我国加入GDDS以后,金融统计的数据真正成为了国际语言,这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现金融统计与国际标准接轨,使金融统计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至今,其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已基本具备。 构成金融市场的内在要素主要是:1.良好的国民储蓄;2.金融资产多样化;3.信用与投资证券化;4.资金价格浮动化;5.专业银行的企业化;6.宏观调控机制间接化。在这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1.国民储蓄有很大的增长,收入分配趋向藏富于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0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50元,比1985年增加1002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2.5%;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2%。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是储蓄存款急剧上升的根本来源。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及总储蓄构成变化的资料表明,收  相似文献   

14.
《金融电子化》2013,(6):93-93
本刊讯近日,中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签发了《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整体框架》作为偿二代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偿二代的总体目标,确立了“3支柱”框架体系,制定了偿二代建设的若干基本技术原则,既为偿二代建设勾勒出了完整的蓝图,也为偿二代各项技术标准的研制和测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体框架》的发布是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的一项具有关键意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偿二代的整体框架由制度特征、监管要素和监管基础3大部分构成。其中,制度特征包括统一监管、新兴市场、风险导向兼顾价值3大特征;监管要素包括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市场约束机制3个支柱;监管基础是指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管理。这3大部分密切联系、相互依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一、国际收支专项核查之重要性1.加强国际收支专项核查由国际收支统计的重要性决定国际收支统计是一国对本国国际收支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和判断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的数据比较全面,交易内容、项目详尽。系统包含了对公、对私的每一笔涉外交易,所采集的数据是原始的逐笔数据,收入和支出的要素比较齐全;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功能,相比其他外汇监测系统,国际收支统计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加强国际收支专项核查是由专项核查的优势决定的为了提高跨境收支监测水平,充分发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数据资源的作用,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步加强了专项核查,通过就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内某类异常数据或关注数据,进行专项核对,并进行现场核查。不仅可提高数据质量,同时更可对此类资金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以便于为宏观决策提供一定依据。3.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为加强专项核查提供了可能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不仅整合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进出口核销的数据采集范围,统一了境内银行涉外收付相关凭证,有利于减轻银行、申报主体的工作负担,而且结合业务使用需求对国际收支交易进行详细和科学地分类与编码...  相似文献   

16.
国家外汇管理局(简称外汇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账户日常审批业务的电子化管理以及对账户收支余的准实时监测,为外汇局实施外汇账户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在账户系统的推广与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账户系统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外汇账户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外汇监管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设计开发了外汇账户辅助核对系统(简称核对系统)。通过建立外汇局与金融机构间双向数据核对机制,大大降低了核对工作量,有效提高了外汇账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并为外汇账户数据统计与非现场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核…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发展较快,但较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日本是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较早的国家,数据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并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数据质量提升框架。研究和参考日本相关经验对推进我国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较早的国家,数据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并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数据质量提升框架,2012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为此研究和借鉴日本相关经验对推进我国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日本是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较早的国家,数据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并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数据质量提升框架。研究和参考日本相关经验对我们推进中国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安金融》2003,(11):57-57
统计数据的披露是宏观政策透明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数据生产目的的自然延伸。金融统计数据在生产之后,要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并在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效利用,必须通过及时便捷的途径向社会公布。一、IMF与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数据公布是货币与金融政策透明度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