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合作经济》2000,(9):39-41
如何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又能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力量,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首要命题。在面向“三农”搞科研、面向市场搞开发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沛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为开局之年启动沛县"十一五"规划,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来讲服务体系还不算健全,存在较多问题,需研究解决。为此,对沛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做深入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全县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沛县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现状1.全县农口服务体系现状目前,全县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机构45个,其中农技站15个,兽医站15个,多服站15个,共有镇级农技推广人员  相似文献   

3.
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实现这一伟大愿景,政府工作的创新尤为关键。为此,河南省卫辉市科技局以高度务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围绕着解决农业“技术棚架”问题,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创立了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通过把政府职能部门的创新服务、对基层科技致富的引导和支持与“三农”问题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推动基层农村科技进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新路子。卫辉市科技局的创新精神和方法将为县区职能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并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业效益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满足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近日,我们深入涉农部门、镇(乡)、村,对我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供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赟 《老区建设》2006,(4):26-27
当前,“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改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涉及我国的社会安定。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才能带来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相辅相承、相互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因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状况,未能提供较完善的服务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重构高效稳健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何文 《广西经济》2006,(3):48-49
一、科技创新对梧州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方面,围绕服务“三农”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梧州市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各县均建有科技信息中心、星火学校、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乡(镇),部分乡镇开设了星火课堂,苍梧县还建立实用技术配送:示范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86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2个,现有会员79763人,占总农户数的17.5%,辐射带动农户272450户,占总农户数的59.7%。此外,梧州市还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到目前为止,全市已下派三批共259名科技特派员到村、户、基地,直接为农民解决种养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玉田县农业信息网站自2004年1月开通运行以来,坚持以“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为宗旨,突出创意开发、精心规划,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并注重与访问者的互动功能。截止目前,该网站已发布各类政务、供求、技术信息8000余条,解答农民网上留言276条,帮助农民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50多个,上网访问量达到7万多人次。玉田农业信息网已成为该县反映县情、贴近农村、服务农业、惠及农民的农业综合网站。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设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科研综合实力薄弱、科技创新资金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不活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使山东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集中在高新技术方面,诸如:  相似文献   

9.
10.
《江苏科技信息》2006,(4):54-58
1.稻米及深加工产业 水稻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十五”期间,我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稻米产业化,积极开展水稻优良品种的选育、配套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等集成创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制度创新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性强,农业制度供给相对不足,创新匮乏,导致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从我过农业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出发,论述了农业制度供给相对不足的表现,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从而就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世界经济凸现区域化特征的今天,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体现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竞争力来源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在区域层次上的具体实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代表了科技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  相似文献   

13.
刘桂栋  王瑞武 《唐山经济》2007,(7):25-27,46
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县级党委、政府如何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近年来,迁安市在“钢铁迁安、中等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力度,多措并举,一个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科技服务体系平台为支撑、政策法规为保障的县域经济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目前,迁安有2家企业被列为河北省2006—2008年百家重点科技示范企业;40多项列入省以上重点科技项目;  相似文献   

14.
马国良 《发展》2007,(1):126-127
当前,民族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为了解民族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探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对广河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速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各级政府以“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使苏南的科技创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依靠低附加值和廉价劳动力进行国际竞争的时代即将过去,真实地体会到了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真切地看到了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现状和薄弱环节。当前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创新资源严重分割:高校定位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研究院为科学创新中心、企业为技术创新中心。但是,这种产学研分割体制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建议选择产学研优质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北京作为我国创新体制改革试验区,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相似文献   

18.
胡威 《魅力中国》2010,(33):27-27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广播电视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重要手段,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最现实、最有效的传播工具,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没有千千万万的企业创新,国家就不可能是创新型国家。但光靠国家投入不行,必须抓住增长方式转化的根。[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