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过去的改革都是旨在扩大企业的财权,而忽视了国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和两大经济职能,表现为以税代利或以利代税,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一直难以理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和企业的分配模式必将向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凭借所有者身份参与所得税后利润分配的新分配模式发展,即实行国家双重职能分开,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下面就税利分流的有关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1983年我国先后对国营企业实施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将过去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向国家交纳税金,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  相似文献   

2.
税收简称税,利润简称利,本来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但是,将近20年来,人们在评价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绩效、贡献时,从理论文章到统计报表,从有关文件到企业负责人的表态,都把“上交利税”作为重要指标甚至是首要指标来谈论,造成了一种新的税利不分、税利混...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承包制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导向型体制,在实践中已暴露出明显不足。目前的税制分流方案也未能摆脱承包制的羁绊,没有从根本上完善企业财务分配机制。因此,作者提出了效率导向型企业财务分配模式,即“税利分流、还贷分渠、利润分享”。  相似文献   

4.
国家征税和取利,对于国家来说是筹集财政收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履行上缴义务。国家既然是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代表,它可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为什么还要采取税收的形式?为什么还要使税与利分开征缴?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改革思路和模式的选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应当予以科学的回答。(一)国家两种职能的分离要求实行税利分流。  相似文献   

5.
<正> 在讨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时,常常能听到来自企业和财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呼声,企业界认为目前企业负担过重,上交国家的税、利、费太多,因此主张减税让利,放水养鱼。而财政上平面一算帐,却发现近年来企业上交税利费的总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上交税利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却基本持平。因此,认为在财政状况日趋紧张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鉴于目前企业实际留利所剩无儿的状况,减轻税负应该成为我们对税利分流进行考察的出发点。根据对税利分流的试点结果的考察,税利分流的实质是“否定承包制”,“是实施第三步利改税”“是实行重税政策”;这样做,势必更加减少企业留利水平,使企业丧失发展后劲。同时,利改税和税利分流这两个概念,都是来自对资本产义国家状况不确切、不科学的概括,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税利分流试点调查报告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李铁城,李玉辉根据国家经贸委的安排,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接受了对税利分流试点调查研究的任务。为此,我们调查了一些税利分流试点城市,并召开了第二期税利分流研究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掌握的情况及看法不一定很...  相似文献   

8.
冯宝兴 《经济纵横》1990,(11):44-51
<正> 有关部门提出用“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取代现行的承包制,并从1988年起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是在坚持现行的承包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承包办法,兴利除弊,还是用“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代替它?在企业界、经济工作部门和理论界都存在着很大分歧。我认为,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一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总结试点经验,并继续进行认真的试点工作,二要总结十年来财政改革的经验教训,展开理论探讨,使各方面的意见都讲出来。本着这种精神,我对“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提出质疑,求教于财政学界的同志们。一、税利分流的理论基础能否成立在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国营企业实行税利分流的试点方案》中,《改革的原则》一节说:“把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和资产所有者职能区分开来,刚家作为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9.
国有金融企业利改税的初步设想王永霞改革国家与国有金融企业的分配行为,即“废利纳税”。笔者认为,目前国有金融企业主要可向国家缴纳两类税种:即“信贷资金营运税”和“利息所得税”。所谓信贷资金营运税,等于商业及其他服务行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营业税,鉴于银行是...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纵横》1989年第10期刊登了杨培新同志《继续完善承包制?还是改而推行税利分流》一文,文中关于税利分流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1、税利分流是不是一步险棋杨培新同志认为,“税利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是一步险棋”。所谓“险棋”,就是推行税利分流会葬送改革或将改革逼入死胡同。我们认为不会有这样的恶果。 1983年和1984年分两步进行的利改税,在过去10年的改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否定了长期以来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税收消亡论的思想,明确了国家与全民企业间的税收关系,第一次将全民企业作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步利改税对保证财政收入和企业留利的稳定增长确有许多优越性。然而,尽管税利是可以转化的,但是,税与利各自的不同作用是无法完全取代的。实行完全的以税代利后,给人以“社会主义税收已不再具有无偿性”和“大中型国营企业税负重于小型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直觉,这对稳固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完善税制是有很大影响的。本文试对税收无偿性及如何调整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作如下探讨。一、重新认识国营企业纳税是否涉及所有权转移的问题,是理顺国、企分配关系,完善  相似文献   

12.
股利分配是企业向股东派股利,股利 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在股利分配决策中, 企业要确定股利支付日期、股利支付形式。 股利支付比例以及支付现金股利所需资金 的筹集方式等,但最主要的是确定股利支 付比例,这又取决于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股 利分配政策。所谓剩余股利分配政策是指 企业利润在按规定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之 后,如果企业存在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 一定的目标资金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 权益资本,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 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笔者认为,这种股 利分配政策是一种理想的股利分配政策。 一、剩余股利…  相似文献   

13.
税利分流中如何处理好以前企业贷款和今后税后利润分配问题,不仅关系税利分流能否顺利实施,也关系到企业机制能否顺利转化,是当前实行税利分流的难点之所在,一定要帮助企业解决好,以确保企业税利分流改革的顺利实现。1、帮助企业总结经验、卸掉包袱。税利分流后,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但是要真正搞活企业,转换企业机制,稳定财政收入,还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前突出的问  相似文献   

14.
税利分流下的承包是指国家对国营企业分别以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征收所得税与利润,搞税后利润承包。我认为税利分流下的承包有以下作用与优点: 第一,能够理顺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1978年以来,就国家与国营企业分配关系的实现形式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先后推出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制等多种改革措施,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却未见真正理顺。其集中表现在:(1)国家财政困难,长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为了完善承包制而产生的税利分流,不仅能完善和发展承包制,而且能为深层次的改革创造条件。但在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仍很严峻,企业内外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我国多数企业应继续实行承包制,与此同时,积极扩大税利分流的试点面,以便积累经验,完善这项改革,在时机成熟时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国外经济合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财政部副部长李延龄一、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些情况“八五”期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财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91年扩大了税利分流试点范围,为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  相似文献   

17.
何济川 《经济师》1991,(2):22-23
<正> 税利分流把国家参与国营企业利润分配的政权拥有者身份和资产所有者身份异常鲜明地区分开来。这就要求,国家在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时,国有资产要通过人格化的法人代表与委托经营的企业法人进行公平的合理的谈判,并以清晰化的资产存量作为从企业获取税后利润份额的科学依据,于是乎,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便成了推进税利分流改革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浅析税利分流后的企业行为李旭章税利分流作为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分配模式,必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作方式、活动机制及意向产生较大的影响,校正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当然,在税利分流的推行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19.
吴军 《经济师》2005,(12):24-25
现行的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确立是基于人力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一般人们认为以前都是物质资本在独享利润,随着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生产要素中变为第一位后,它也应该参与利润的分配。不少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应与物质资本一样,进入财务报表的权益部分,以更好地反映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文章认为劳动者权益会计尚未可行。这里主要是通过分析借款与资本的关系、工资形式的变化及具体操作的程度后得出。虽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了,但也不必急着进入财务报表中。我们应加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先使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一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20.
卢剑灵 《经济师》2007,(4):247-247,294
文章认为,实行价税分列标价,不仅使消费变得更加明智,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宏观调控目标,有利于人们评估“税收”水平,有利于人们对税收的理解。因此,在我国应大力推行价税分列标价的形式,并就如何实行价税分列标价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