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一些相关的破坏现象也应运而生,煤矿开采不但会对土地表层造成破坏,还会对环境遭成污染,而在危害程度上最重的则是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土层的沉陷,对地表土层的破坏要以将破坏程度减为最低为准,这个防范措施和尺度则需要依照各矿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沉陷问题的防治办法,并提出如何通过控制技术减轻煤矿开采造成的破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煤矿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煤矿在开采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等诸多原因,致使安全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在煤矿开采中,矿井深部开采是其中必然的过程,处理好矿井深部开采中的技术问题,也是解决煤矿开采中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在矿井深部开采中,地热问题是其中继续解决的一项问题,地热问题不仅影响到矿井职工的身体,影响到生产的整体效率,更会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矿井深部开采中,要认识地热的危害,了解地热出现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地热温度,从而促进矿井深部开采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本文主要对矿井深部开采中地热问题的处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九里山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响应矩阵法,建立了焦作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联合高度运营的优化管理模型,指出了焦作地区目前岩溶地下水开采时空域上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开采方案;同时指出,解决焦作地区将来水资源供求紧张局势的主要手段是开发地表水资源和提高矿井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从水文地质观点研究地下水,将亚砂土、亚粘土做为非含水层(隔水层)已成定习。但是,客观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从我们参加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对某县进行资源评价时发现:用水均衡法将抽水结果代入水均衡方程时,计算疏干水量值与各开采段实际拿出的水量值相差悬殊。其原因是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即亚砂土、亚粘土的厚度远超过含水层的厚度,具有复杂的多层结构,相比之下不考虑亚砂土、亚粘土的给水性是不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很多煤矿厚及中厚煤层的储量日趋减少,复杂结构煤层和薄煤层开采将成为矿井的主采煤层,本文重点对坚硬夹矸复合煤层的开采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开采过程中带来的各类问题,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山西襄垣县善福联营煤矿由于对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不明,水患综合管理不善,造成透水事件的情况,分析了水文地质和综合治理在煤矿开采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一般煤矿水文地质引发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煤矿水文地质的技术方法和应对措施,以及煤矿水患的防治措施,防止煤矿水患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矿区不正当、不规范的开采不但会对自然资源再生造成破坏,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相关资源的破坏也不可小视。针对于矿区开采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矿区开采中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在矿区采矿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如何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今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发展方向就是以高科技为科学的发展观。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煤矿开采行业作为传统的重工业,怎样实现适应社会的发展完成当代的发展需求和目标,成为了从事煤矿开采行业人事需要重视的问题。煤矿开采技术作为煤矿开采行业的核心,所以为了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和保障开采过程的安全性,我们务必要不断的加强和完善煤矿开采技术。我们通过对煤矿开采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找到一个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河流──含水层相互作用条件下数值计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完整河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是傍河地区水资源评价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如何用数值法来模拟这一复杂的水量交换过程,目前尚无理想的办法,以往做法的局限在于计算中只把河流当边界对待。作者在分析河流─含水层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了建立河流─含水层水力偶合模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建立含水层水流模型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河流水量均衡模型。模型运转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正确模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过程,可自动计算开采条件下河流的诱发补给量以及河流径流量,从而有效地避免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为傍河地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提供了理想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当前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煤矿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现象严重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煤矿矿主为追求高额利润,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铤而走险、抗拒执法,无证或证照不全的情况下违法组织生产,超层越界开采。特别是一些煤矿企业忽视安全管理,以包代管;一些国有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重生产、轻安全,向煤矿下达的产量、掘进进尺等指标越来越高,在这种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导致矿井负责人盲目追求产量和利润;一些国有重点煤矿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不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各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下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矿山开发的进行,矿井排水量越来越大,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综合论述了矿山排水引发的环境有: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地表水污染、地下水环境恶化、海水倒灌。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临淄地区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地下水已得到充分利用。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和第四系孔隙含水岩组,二者在山前形成越流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互相转化,现有地表蓄水工程和地下水开采水源地布置合理,不易再增加地表蓄水工程和地下水开采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矿业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深刻分析其成因,认为观念陈旧,矿法宣传不够,矿法的实施没能落到实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技术落后,采、选、冶回收率低,运行机制不合理等是主要原因。应该采取积极、配套的措施,切实解决实际存在问题:即进一步加大矿法宣传力度,理顺矿业管理体制;实行持证开采、经营;强化执法手段;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保护矿产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由于采矿活动产生的一系列矿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如矿山疏干排水、突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岩溶地面塌陷,水质污染;由于井下采矿造成地面沉陷、积水,以及煤矸石堆积对环境的污染等,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作者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是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协调得好即称生态化.为此,在生态设计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节约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污染,创造清洁、环保的健康环境.在生态建筑中应采用:结合自然地势,依山就势,减少工程土方量;提高围护结构隔热性能;采取不同的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光能、风能和地热能;节约用水、用电;废弃物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宏观社会历史环境中,政治动乱和国民经济极端困难两项因素,是煤矿员工工伤事故行为的重要致因,工伤事故行为显著高于其它正常年份。在24小时昼夜节律中,白班工伤事故行为发生频次显著高于夜班,其中上午10点前后为最。相比较于金属矿山煤矿凌晨5点亦是工伤事故高发时段。午餐后13点员工出现生理心理困顿期,致使醒觉水平降低,不利于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我国长期存在着矿业权重叠问题。矿业权重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不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因此,解决矿业权重叠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分析中国矿业权重叠现状及后果的基础上,从管理体制、开发模式、信息管理、矿业权设置与核查技术、法律法规与利益分配等方面探讨矿业权重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开采和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一直是该领域学者们的研究话题。文章在考虑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可再生资源在两时期和多时期的配置分析,给出了最有效利用的开采模型。同时,在多时期的基础上,使用数学方法推导了资源的动态效率,得到了使开采现值最大化的方法,即必须满足每一期资源开发的边际净效益现值等于边际使用者成本的现值,资源总量等于各期开发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9.
首先核算并分析了2000年—2009年安徽省的生态足迹,之后引入回归分析方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生态足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得出区域生态足迹将持续上升,碳足迹也逐渐成为生态足迹的主导,而采矿业及其后续的加工业对生态足迹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就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矿产资源开采规模、改革税收激励机制、倡导环境道德等方面,提出了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均衡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水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大气环境、敏感生态系统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将这些负面影响最小化和内部化,亟须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采取综合生态补偿措施,实现土地整理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