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承接地角度,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和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背景,构建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产业转移的总体承接力及其分项指数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总体承接力呈现攀升趋势,特别是我国部分陆域邻国,近年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均在扩展,使得产业转移承接力指数增长显著。(2)承接力有明显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转移吸引力大致符合距离衰减定律且呈现"圈层结构",选择力和支撑力因沿线经济体在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配套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而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发展力指数受全球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性较小,而治理力测算结果则显现出各经济体在制度、文化、法律建设等方面的差异性。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文章从提升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科学性、强化我国与沿线经济体的互联互通、优化产业引导和风险防控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已经越过快速增长的初期阶段,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命题.本文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滞后模型检验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存在的不平衡、循环因果和毗邻效应等特征,筛选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关键区位;并结合"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现状和大数据研究中心公布的投资环境指数,对最具投资效率的区位进行修正.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当前分布与关键区位存在差异,应当调整投资向关键区位集聚,提高中国跨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空间效率并克服"外来者劣势",从而论证了关键区位研究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区位的建设重点,如发展共生机制、调整投资计划和重视投资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聚类分析、ESDA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差异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绝对差异都在拉大,尤其是2010年后,而相对差异和集中程度都在2007—2009年显著增大,2010年明显减小,而后又快速增加,2012年后缓慢减小,政府的作用较为突出;(2)郑州和洛阳一直是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多的地区,而焦作、安阳、新乡、商丘承接产业转移速度较快;(3)在空间格局上,在郑州、开封和洛阳形成了产业转移高高集聚类型区,但空间集聚态势不显著;(4)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具有负向作用,而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集聚效应、成本因素、对开放度、产业配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地缘政治和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提出了中国产业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生成路径:着力推动中国企业"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精准供给"水平;健全中国生产服务网络,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服务供给水平;构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一带一路"沿线产业体系的分工布局;推动中国产业标准"走出去"战略,促进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根基;突出产业合作互利共赢,稳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空间;培育以中国为枢纽的"一带一路"沿线双向环流价值链,实现中国由外围向核心转变.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新一轮制造业产业空间重组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GIS空间计量分析法、产业静态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以及半结构式企业访谈等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分析。Moran's I指数的分析表明,全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性呈现到"U"型分散化趋势,该趋势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扩散所造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表现为明显的集聚性。动态区位熵(D)也证明了珠三角转移扩散而非珠三角地区不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最后通过企业访谈重点考察了产业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广东省新一轮产业空间重组是在全球资本流动新特征、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制度安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构建将是一个从贸易、投资、产业集群到区域生产网络,从区域生产网络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稀缺条件下实现要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有序配置和自由流动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要素资源禀赋的价值实现与增值,还可以通过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变化,进而为"一带一路"沿线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为"一带一路"由走廊向一体化的超越提供稳定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姚星  蒲岳  吴钢  王博  王磊 《经济研究》2019,54(9):172-186
"一带一路"倡议重在推动沿线国家进行高水平的经济融合,而其关键点之一是国家间在产业层面进行交融互动和协同发展。本文将传统产业融合拓展到国际层面,利用Eora MRIO数据库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融合程度和地位,并探讨其关联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产业融合互动的经济圈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的产业融合程度和地位呈增长态势,但表现出"外向支撑力强、内向引进力弱"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且,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支撑地位较高,而资源需求型产业则是内向引进地位较高。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融合程度及地位受共同语言、经济制度差异、政治制度差异、自由贸易协定、产业链关联、国家产业发展合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区位基尼系数、MHH1指数反映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总体态势,发现制造业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剖析六大典型制造行业空间集聚过程中资本、劳动生产效率变化特征,发现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程度成正相关,某些地区制造行业的过度集聚导致效率损失,故应调整生产要素配置策略,或进行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华坚  张瑶瑶 《经济地理》2019,39(5):10-18
全面认知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推动澜湄合作、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计算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揭示中国和湄公河五国比较优势互补特征,认为湄公河五国具备一定对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依据"四力模型"构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2009—2015年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有所下降;空间上,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吸引力和产业转移发展力分布较为均衡,产业转移鉴别力和产业转移支撑力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中国和湄公河五国不同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从转移不同类型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人才合作、建设产业园区等角度为深化澜湄六国合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引入空间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存在着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引入空间效应后,可以小幅度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速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要注重经济地理重塑,发展空间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亚洲国家经济收敛速度,增加一体化效应.  相似文献   

11.
殷杰  郑向敏  李实 《经济地理》2019,39(7):216-224
基于2000—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经济发展数据,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网络,研究发现:①合作网络结构层面:2000—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网络密度以及沿线区域网络密度逐步加强,各国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向多向化、稠密化、纵深化方向发展。但合作网络中的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联系紧密程度不够,合作密度仍需进一步加强。②旅游合作网络发展态势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网络中的"领头羊"角色、"中间人"角色不断更替,但"领头羊"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合作网络中"中间人"的控制能力减弱,各国之间的直接合作趋势越发明显。③合作网络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中扮演着"核心者"、"领头羊"、"自主者"和"中间人"等多重角色,其中"中间人"的角色正逐步弱化,各国间的直接旅游合作正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分工地位一直不高,长期存在被发达国家"俘获"的问题.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更适合中国的国际分工模式?文章通过对比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14国所处的国际分工位置,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沿线国家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及其趋势.研究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14国的产业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且各产业的关联度较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能够帮助双方实现价值链的优化和升级.(2)"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价值链的中高端化和产业升级.(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完成自身价值链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一带一路"区域性分工地位的跃升.文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合作效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7~2018年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并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机电产品的增长效应进行分解。研究表明,竞争力效应和市场需求效应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不同效率国家的增长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崛起的有效路径。当前,区域产业转移的新态势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机遇。但产业承接仍存在较多问题,应从提升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选择力、支撑力和融合力四方面着手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据包络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不高,且差异较大;经济欠发达沿线国家因单一的金融结构而使其金融效率高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沿线国家;多数沿线国家的金融资源投入的规模收益处于报酬递增阶段。因此,应该建设积极稳妥的沿线金融支撑机制,促进各国金融效率的提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耦合,促进沿线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努力消除"短板效应";完善"一带一路"区域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产业转移催化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演变趋势。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根据测算结果,需要进一步诱导和推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梯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可凭借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并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沿海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注意过度集聚和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把握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家间数字经济合作与发展。在以数字经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过程中,既面临新科技革命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各国积极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移动支付逐渐普及、中国在"一带一路"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影响力逐年提升等机遇,也面临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相关合作机制尚未确立、数字经济空间治理体系不完善、数据安全问题不断升级、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等挑战。在此背景下,应强化多方合作,共同谋划数字经济合作发展之路,确立数字贸易规则与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数字空间治理体系、构建"一带一路"数字网络安全共同体、推动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以助力"一带一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集聚过度及其生产要素拥挤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空间分散度指数、MHHI系数、产业规模指数衡量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计算结果表明1980—200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呈总体上升态势,并存在明显的"东倾"特征。通过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趋势分析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东南沿海一些制造业空间聚集过度,生产要素拥挤现象明显,生产要素配置存在输入剩余和输出亏空。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减少生产要素配置输入(剩余)、改进生产要素配置比例,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生产效率,从而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目的。研究结果对当今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具有实践启示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能源效率的空间特征。在测度沿线各国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了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正相关;(2)沿线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整体上北部优于南部,西部优于东部;(3)整体上沿线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空间耦合还未进入协调发展阶段,还处于磨合阶段。  相似文献   

20.
许培源  刘雅芳 《经济地理》2020,40(3):216-224
"一带一路"沿线为恐怖活动多发地带。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量化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恐怖活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沿线各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沿线国家恐怖活动和旅游业发展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恐怖活动对旅游业发展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均为负,间接效应更大,即恐怖活动不仅抑制活动发生国旅游业发展,还通过溢出效应对地理邻近和文化相近的国家旅游业产生重要影响;③在次区域层面,中蒙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恐怖活动对旅游业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均为负,且南亚-西亚区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显著。这意味着,构建反恐合作联盟和旅游安全合作机制是应对"一带一路"恐怖活动的必要措施,而南亚-西亚则是该合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