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绿色空间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并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景观规则理论,面对绿色空间变化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以城市化过程与绿色空间梯度的格局变化的相关分析为依托,提出了绿色空间格局优化措施,进而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相结合,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非农人口城市化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江苏省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水平呈现苏南、苏中、苏北逐次下降的空间格局;城市化速度总体上苏中快于苏南,苏南快于苏北;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朝均衡方向发展,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逐渐增多;根据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关联性,江苏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绿色空间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并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景砚规划理论,面对绿色空间变化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以城市化过程与绿色空间梯度的格局变化的相关分析为依托,提出了绿色空间格局优化措施,进而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兰州-西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晓冬  沈正平 《经济地理》2007,27(5):783-786,795
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半城市化率为探测指标,从总体特征、时空演变、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山西省107个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逐步加深,表现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总体上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一圈三群"区域间人口半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趋向均衡;总体上,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且关联程度增强;根据局部相关性,山西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速增长型、过渡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半城市化区域。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的城市化已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一问题,经济结构和空间利用的变化也对城市化区域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在城市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复合而成综合城市化水平,对中国城市2007年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Arcgis对城市化格局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若干城市化水平高值集聚区。依据3个城市化分量发展水平的组合情况,将全国城市划分为均衡发展型、较均衡发展型、不均衡发展型等3大类9个亚类,从城市化系统的协调性角度揭示每种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世界190个国家或地区与河南18个地市的数据,采用象限图分析法,研究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特征。研究表明:(1)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城市化中度超前型,城市化轻微超前型,基本协调型,城市化轻微滞后型,城市化中度滞后型。(2)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多数属于轻微滞后型。(3)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区域分布特征上,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02—2011年中国新型城市化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城乡和城市现代等方面,构建中国新型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份进行测评。同时,运用空间分析工具和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收敛性。结果显示:1全国新型城市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整体水平差异较大。2在空间格局分析上,各省域新型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地域总体格局呈现三级梯度分布的趋势;新型城市化主要是靠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拉动的。3在收敛分析上,新型城市化存在显著的收敛性,应用合理空间模型(SEM)能加快收敛的时间。4在收敛检验方面,引入变量大大提高了模型的拟合程度,并且城镇人口比重最大。研究认为,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与全国的水平相比,江苏人口城市化经历了特殊的N型发展轨迹,其内在的原因在于改革前国家战略规划的抑制和改革后苏南模式的兴衰。在中央和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推动下,江苏的空间城市化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经历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心和以地级城市为中心两个不同阶段。在人口城市化方面,90年代中期伊始的城市化机制无益于解决一大批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在空间城市化方面,目前的城市化机制造成了"假性城市化"和"南城北乡"空间格局。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于它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问题的表现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智慧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山西低碳城市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结合山西的实际概况,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能源、低碳环境四方面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GIS模型,对山西11个地市进行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悬殊较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低碳城市建设在产业调整和升级、能源利用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时段土地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明确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基于研究区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了长沙市1973-2005年5个时相的土地覆被数据;然后基于FRAGsTATS3.3,从景观和类型两个级别分析了长沙市近32年来不同时段的景观格局特征;最后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长沙市各类土地覆被类型级景观指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化过程中,长沙市建设用地和非林植被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通过蚕食非林植被得以实现,而林地与水体的变化较小;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沙市总的土地覆被景观格局呈现出"随机分布-破碎扩张-局部集聚"这一个复杂变化过程;③城市化过程对不同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④各类土地覆被类型级景观指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其相关程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现有城市空间下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使得大量的农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从中国的国情来看,通过城市空间的扩张来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而从现有城市空间出发,分析城市化对不同行为主体选择的影响,提高现有城市空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充分提升现有城市空间的经济社会承载力,是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土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颖 《江南论坛》2013,(4):27-29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这对于近13亿人口中占9亿的农村人口来说,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其中,关于农民居住的问题是最基本问题之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约每年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至城市。快速城市化地区乡村空间的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将严重影响到乡村居民——"人"的生活及发展,而且还会反过来阻碍城乡区域的和谐发展和环境优化。因此,对于乡村空间的重构,既要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县市1992、1998、2004和2010年4个年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和空间关联分析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强,区域差异不断缓解;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型向"Z"型,进而向"∑"型转变的态势,多中心、多轴线和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突出。最后指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区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来组织城市经济发展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三核多极、三轴四片的多核、多轴、分片型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但也存在着经济布局与资源空间分布失衡、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城乡建设用地低效扩张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人口、产业、土地、生态补偿以及环境保护等政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快速发展模式让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从交通、建筑体系、住宅空间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建设的设计者们在应时这种变化时,应当注重对功能性和生态性的空间格局构建,并利用空间的拓展减缓城市发展对空间需求的压力,实现城市的和谐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推动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以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以全国和湖北省1952年以来各年城市化率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湖北省城市化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和发展特征。并根据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发展阶段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1986-1994和1995--2000两个时间段,对湖北省近15年来城市比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区域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一直是湖北省城市化发展重要而且稳定的影响因素;工业化对湖北省城市化的影响最为重要,目前由于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其地位相对来说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也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作用还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化发展不可忽视的支持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相对而言,湖北省经济外向度、民众投资、消费能力尚不够强.交通、医疗业尚未形成优势.所以这些因素对湖北省的城市化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