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紧凑度影响能源消耗的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开明 《经济地理》2011,(7):1107-1112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导致能源效率存在差异。文章在阐述城市紧凑度影响能源消耗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UITP数据库中87个城市的截面数据与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紧凑度越高人均能源消费量越低,经济发展是造成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结论对于建设紧凑城市,降低能源消耗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春城市蔓延时空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多数大城市存在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问题。根据长春历年遥感影像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从紧凑度、破碎化度、轴带扩展度、几何重心等方面分析长春城市蔓延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同时结合城市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城市蔓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问题。研究表明:长春城市蔓延主要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建设、城市边缘区房地产开发、机动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规划失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性特征被呈现出来,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张,对资源与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本文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机制加以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驱动力模型,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演进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阶段我国制度因素、产业发展进程、城市化进程、规划理念发展的分析,剖析城市土地利用演进与驱动因素发展的阶段性关系,明晰了多样化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演进的驱动机制,为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刘曙华  沈玉芳 《经济地理》2006,26(3):487-491
近10余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市化的任务艰巨,面临的矛盾十分复杂,而城市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空间行为的直接表现形式。文章把上海作为具体案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海城市扩展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过程及其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做出了四阶段的划分。提出了新上海“一个中心,三个圈层,四个副中心,九个中等城镇”主体发展框架,并对城市扩展的模式、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扩展多尺度驱动机制分析——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厘清上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也是建立变化模型和定量预测的基础.以北京为研究案例,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获取了1991-2004年北京城市扩展信息,定量分析比较了1991-2004年北京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三种城市扩展李问过程.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北京城市扩展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扩展过程显著,城镇用地在区域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9.80%增长到2004年的17.93%;②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城市化三种基本模式;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的驱动因子影响城市扩展过程.宏观尺度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等政府行为和过去三千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在中观尺度上社会和经济因素为城市扩展提供了驱动力,最明显的是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观尺度的地形、区位和交通限制决定了城市扩展的可能性,最利于城市扩展的因子是距高速公路的距离.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足1991-2004年北京城市化强度出现一个先增长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镇域新型城镇化研究缺失的现状,以广东省中心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镇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6年、2009年、2012年中心镇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且区域间差异持续缩小,但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且呈空间集聚态势,粤东次之,粤西粤北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最低且有小规模低质量集聚区。(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上级政府的推力及本地政府的拉力等对其时空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广东省中心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收缩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城市收缩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理和路径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6年中国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测度了城市收缩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了传导机制。结果显示,城市收缩显著降低了能源效率水平,收缩城市面临人口流失和能源效率下降的双重压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城市紧凑度是城市收缩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路径,城市收缩通过降低技术创新能力和城市紧凑度进一步对能源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为此,可从促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等角度改进收缩城市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超大城市而言,正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型的时期,识别新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剧烈的地区,上海在空间扩展方面已经经历巨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基于此,文章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基于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驱动力分析模型,对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①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呈现明显的"S"型结构,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同时,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计划属性。②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呈现由蔓延式—跳跃式向填充式扩展模式演变的特征。微更新、微改造、替换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常态。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市场力逐渐取代行政力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环境的不景气及依靠投资带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绿色建筑面积的面板数据,运用差异指数、自然断裂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绿色建筑面积的时空演化,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绿色建筑面积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机制。结论如下:(1)绿色建筑面积绝对差异呈增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2)我国绿色建筑面积的演化以路径依赖型为主,处于低水平区和中低水平区的省域数量较多;(3)绿色建筑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低低聚集状态为主,形成以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苏为核心,向相邻省域扩散的高值热点区域,低值冷点区域则呈向西北扩散趋势;(4)绿色建筑面积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核心驱动、人口直接驱动、政策外部驱动、自然基础驱动和市场内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循环经济驱动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法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等措施,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驱动机制,进而推动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绿色发展,有助于规避资源诅咒,在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可持续性。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框架下,利用SBM方向距离函数与GML指数测算了2007—2018年我国109个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变动指数,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因子与交互作用探测分析以探究驱动作用。本研究得出:(1)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整体以5.98%的年均增长率波动性改善,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2)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依托类型城市的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指数均值排序为:衰退型>再生型>成长型>成熟型城市、森工型>油气型>有色冶金型>煤炭型>黑色冶金型,均波动上升;(3)对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提升驱动力最强的因子由环境规制强度转为科技投入水平,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规制强度是最有效的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16.
郭豪杰  王文信 《经济地理》2022,(10):146-157
探究饲草种植与牲畜养殖时空匹配度及演变机制是优化草畜结合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草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文章基于草业系统耦合理论构建草畜生产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草畜生产匹配的动态演变内涵并依此确定指标体系,再利用改进耦合协调、四种空间权重下的计量模型测度中国2001—2019年草畜生产时空匹配格局及其驱动效应。结果表明:饲草种植系统远滞后于牲畜养殖系统,草畜生产匹配度上升缓慢,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草畜生产匹配的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冷热点集聚趋势逐渐扩散。草畜生产匹配度在养殖业的需求引导、运输成本的理性约束、草地资源的优势带动、城镇化的消费激励、劳动力的流动传导,以及技术红利与政策支持等多因素协同驱动下不断发展。不同省份间存在示范扩散、集聚竞争等空间关联效应使得驱动因素的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技术构建了多空间尺度农地城市流转经济驱动机制模型,以揭示不同空间尺度因子对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力。结果显示:①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差异有61.99%是各县域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8.01%是其所在市的差异造成的;②GDP和城镇土地比较收益对农地城市流转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农地投入和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则具有负向驱动作用;③市域GDP会强化县域GDP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但会弱化县域城镇土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市域粮食自给率会弱化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的负向关联;④市域层次变量的引入解释了88.77%的县域农地城市流转平均规模差异,75.47%的县域城镇用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8.67%的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5.03%的各县(市、区)距武汉市中心距离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长春市这一典型单中心扩展型城市为例,通过对1980年、1985年、2000年和2007年4个时间断面60个道路交叉口交通量的数据分析,研究典型单中心扩展型城市的主要道路交叉口人流量与车流量相关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论为:①长春市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人流量与车流量呈现弱的正相关,且相关性逐年增强,交通功能趋于综合化;②长春市空间结构扩展与人流量、车流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耦合状态;③长春市交通流量的空间演变可归纳为3个阶段:1980年——商业依赖型交通流;1985年——商业+主干道依赖型交通流;2000、2007年——商业+主干道+环状道路依赖型交通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内涝已成为继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后的又一大城市病。武汉是我国内涝频发的城市之一,尤其是2016年夏季发生的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文章以武汉中心城区汤逊湖水系为研究范围,利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强度分析法、湖泊变化强度指数等方法,探讨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期间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最严重时段的渍水特征,并揭示其形成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暴雨渍水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居住区渍水、道路渍水和产业园区渍水三类。②渍水点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渍水点以湖泊为中心集中分布,围湖造地区域是渍水发生的重灾区,城市新开发区和在建施工区也是渍水发生的集中区域,水系中下游比上游渍水严重。③湖泊容量萎缩、水系结构简化、水利建设滞后、汇水强度增大、异常气候突发等共同导致暴雨渍水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