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选取南疆沙漠绿洲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基因理论,探讨传统聚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地方史志文献、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切入,采取结构和元素提取法,从环境因子、基本形态、布局结构、主体建筑、民居特征等五个方面提取南疆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分析聚落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水系、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三个方面。(1)聚落的分布依赖于绿洲内部的水资源,其与不同规模的水系相伴生,以依水延伸、依坎儿井就势的布局方式揭示其水系适应机理。(2)平地的聚落布局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即星散型、串珠型、组团型、网格型等,而山地地带多呈散点式布局。由于南疆盆地中符合人居条件的平地面积有限,平地的聚落呈现紧密型布局,山地的聚落呈现"依山就势"的布局,这充分展现出其对荒漠环境的恰当回应,在聚落组织上表达建筑群体的适应属性。(3)聚落在居住单元、公共街巷及其排列所形成的基本形态中较好地体现对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是其对强日照、极干热、沙尘暴等气候环境的适应较明显。建筑空间、建筑界面皆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反映,此特征在"遮阳""隔热""通风""挡风"等气候应对手段中尤为明显。南疆传统聚落的基本形制、布局形态、民居特征、主体建筑在时空演变中既传承中原聚落的景观基因又适当地借鉴、吸收中西亚住居的景观特征,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景观变异。  相似文献   

2.
“景观基因胞”概念原指传统城镇景观的基本单元,是对有机体细胞的类比,所有聚落建筑、构筑物其实都可以看成形态、功能不一的细胞单元,它们共同协作构成聚落文化景观有机整体。文章延续这一概念,并继续与生物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类比。研究认为,景观基因胞具有如下生物学特征:代谢活动;增殖与凋亡;遗传与变异。其中,代谢活动包括空间代谢、物质代谢与功能代谢,遗传方式包括胞扩散、胞变异与胞恒定三种方式。最后,文章选取湘东北及湘东南三个传统聚落——张谷英村、中田村以及上甘棠村,对景观基因胞生物学特征的表达方式进行案例诠释。  相似文献   

3.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山丘区、多民族大聚居地,系统收集传统聚落的数据资料,并结合适量野外补充调查,建立可表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概念与构成。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构建了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及其数据库,并对其图谱数据进行了管理与表达。在此基础上,以大湘西地区为例,从民族基因的角度,分析了其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的民族性传统聚落隐含了多次迁徙后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内涵,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拥有聚落空间本身应具有的景观特征和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外,还往往与周围其他聚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信息联系;(2)通过建立景观基因符号特征,对于区域分异的划分有着重要参考作用;(3)在区域尺度上,将文化基因与自然环境结合,揭示这些基因符号的格局特征,有助于分析其地域差异及其原因,这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建筑学的分析有了区别;(4)研究工作解决了如何依托已有GIS平台构建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并分析其特征的实践问题,这对今后全面开展区域尺度的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21,41(5):204-212
传统村落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开发的基本单元,区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的识别对乡村规划和旅游开发至关重要。为了准确识别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在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的概念,以湖南省9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选取4类11个代表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村落景观之间的相似度,采用聚类方法,发现湖南省存在7个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并通过拓展景观基因识别方法,识别出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最后,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划分出7个分区,并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图谱。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存在不同的景观基因,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差异,结合流域分布、行政区划等数据,划分出宗亲文化村落景观区、湘楚文化村落景观区、苗土文化村落景观区、梅山文化村落景观区、宗亲商贸文化村落景观区、侗族文化景观区和多民族融合文化景观区等7个景观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历史文化聚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是规划界长期困扰的问题.这些古聚落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景观基因的"点-线-网-面-体"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聚落景观基因的完整性.以此为出发点,可以从摸清古聚落基因家底、准确定位价值、展示景观基因、构建完整的景观基因体系、加强配套措施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方法,文章借鉴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概念,以中国南方的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和联合梯田为案例,探索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识别范畴、依据、指标和方法等理论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前述案例的主体基因特征、附着基因特征和相似性基因特征。研究表明,引入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方法,有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体系,理解不同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文化景观特征,为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7.
“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08,28(6):1035-1039
文化旅游地规划的理论问题一直是旅游规划界忽视的重要问题。受启发于英国历史地理学家达比(Darby)的"景观连续断面复原"理论,文章提出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LIC)理论,在具体分析其"一目标、三要素、两途径"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以我国南方的王村古镇和北方的碛口古镇为例,进行了该理论的实证运用研究,并对当前的历史文化旅游地规划提出了六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优化助益于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有机更新,是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传承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旅游型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为案例,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景观基因分析、遥感解译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精准识别居民点内外系统空间重构演变特征,深刻探讨空间重构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景观基因与民居建筑组成崇木凼居民点空间重构的主要内容,景观基因表现为轻微变化但相融于本土的协调特征,新旧景观和谐共生、传统风貌动态延续;民居建筑表现为整体层面上聚居形态特征明显、建筑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局部层面上空间有序拓展。(2)崇木凼村外部系统对居民点起引导和约束作用,呈现出近路性、中心性和亲水性特征,即距离道路、基础设施和水域越近居民点越密集。(3)在外部环境驱动和内部要素响应下,崇木凼村以“文化延续—空间有序—物质更新”三维重构路径,推动村落居民点空间要素重塑、空间格局优化和空间组织营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空间、物质基础,进而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9.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 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 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 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 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 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 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 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 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环洱海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及基于地理网格的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高原湖泊乡村聚落位置—规模—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测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洱海西侧的集聚程度高于东侧,密度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西侧、北侧及东北侧,密度较低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洱海东侧。(2)网格微观视角从位置—规模—形态刻画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更清晰;聚落位置受洱海湖泊中心辐射作用明显;聚落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C型”结构,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东侧及南北两侧区域,并呈团块状;聚落形态相对规则,结构不复杂。(3)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驱动因素体现出聚落较强的“人—土—地—水”的共生关系;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高程、坡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和距耕地、水域距离等区位可达性因素的影响,而聚落规模受GDP及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更明显。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协同增强效应,其中,自然环境和区域可达性的交互作用对洱海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特征影响最为突出,区位可达性和社会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规模特征协同增强...  相似文献   

11.
空间句法在古镇空间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句法以物质城市作为首要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是进行城市形态分析的一种工具.本文旨在解析空间句法理论的基础上,探寻该理论在古镇空间形态分析中的研究价值,为古镇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谦  刘沛林  徐美 《经济地理》2022,42(4):202-208
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传承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文章以1998—2020年CNKI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的45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图谱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态势。结果显示:(1)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成长、繁荣发展三个阶段,从聚落形态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地理学、历史文化学、旅游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2)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高频发文作者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内部合作强度较大,但机构之间相对独立,不利于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探讨了传统村落的空间重构、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园林规划等热门主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下,未来相关研究可以从创新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新文化地理学、推进跨学科领域研究与数据方法论创新、探索景观保护修复模式与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下的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分布着为数众多的传统聚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大多数传统聚落面临着被损毁甚至完全被破坏的危险。目前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手段,保护规划的执行难以落到实处,而且后期的保护管理也较为困难。以我国南方传统聚落为对象,研究GIS与传统聚落景观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采用基于GIS的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模式,将极大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规划和保护管理,对城乡规划与建设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丰顺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22,(6):206-214
文章以儒家思想为主线,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落脚点,从聚落生产、生活空间和宗族文化出发,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布局,梳理建筑、景观、细部构造有机融合的聚落空间秩序,得到如下启示:(1)生态主义规划是美丽乡村风貌的基石,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2)以儒家思想为设计理念的建筑和景观空间秩序有助于有限建筑空间的合理划分,有助于不同空间功能的有机组合,有助于聚落资源分配。(3)细部构造是建筑环境中的精髓,体现匠人精神,具有故事性、教育性,是空间使用者和空间的纽带。(4)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所派生的空间规划思想,在继承中发展优秀的空间设计与规划理念,营造展现传统文化、具有思想内涵的以人为本的聚落空间。  相似文献   

16.
堤垸是洞庭湖区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综合了 农业生产、水利调控和聚落建设。人们在湖区的淤洲上建设堤 垸来控制垸区的水位,以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数百年的堤垸 开垦历史,使得洞庭湖区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设计,积累 了大量的水土整合经验。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堤垸看作 一种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而不单纯是水利工程的产 物;通过系统分析和图解的方式,探索堤垸景观的空间设计法 则,推断和解读这类景观的发生机制和特征。首先,简要阐述 了洞庭湖区堤垸的围垦历史,理清了堤垸的发展脉络;其次,总 结了湖区堤垸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再次,从水利、垸田和聚落 3个空间层,对不同空间层、不同尺度下的堤垸空间及其嵌套式 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析;最后,总结出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具有 堤垸的更新性、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等相关特征。上述 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并获得堤垸保护与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 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 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 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 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 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 学领域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通过村落选址、整体格局、街 巷交通、平面类型、建造材料5个不同基因载体对象层面对南 疆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及其异变类型进行识别与解 译,从保护振兴的价值视角探究概括出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 因”承变、类变、突变形态特征,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的基因 异变现状提出后续的检视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地本质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从旅游地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基于空间生产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和功能演化是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场作为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真实场景,体现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萍  许东 《当代经济》2018,(7):30-31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其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集中代表和直接反映.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作为清朝的发源地,承载了深厚的满族文化,也是关东民俗、生产生活形态的集中呈现,深入研究该区域内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现状及旅游视角下传统景观元素的地方性认知特征,集中反射了东北地区的村落文明和民族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