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制度性合作得以推进,已在区域政治合作、自由贸易区建设和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这种制度合作还远未达到与东亚各经济体间生产一体化程度相匹配的水平.各经济体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两头在外”的区域生产贸易格局和美国的制衡战略是影响东亚经济合作深入推进的主要原因.最新一轮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深刻调整,加速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在当前条件下推进东亚经济合作,应首先深化各个领域的功能性合作,提升已建立的合作机制的效率,使成员国获得更多的切实利益.  相似文献   

2.
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纯粹传染这3个主要传染渠道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效果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传染出现了新特点.不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传染渠道应是贸易渠道.此外,2008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出现了一个以往未发生的现象:由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增,金融渠道的作用机制出现了镜像效应,印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美国金融危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斌 《江南论坛》2009,(1):10-13
一、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国际服务外包增速暂缓 1.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或呈下行趋势。自美国次贷危机暴发以来,阴影笼罩下的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而且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正迅速从房产和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及就业市场蔓延。  相似文献   

4.
总体上东亚与美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近三十年来东亚对美国经济依赖程度加大。在贸易和金融领域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东亚对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二是东亚国家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并且东亚各经济体与美国利率的趋同性也在增强。东亚对美国经济形成依赖主要归因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东亚地区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东亚地区的"美元本位制"。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当前,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洗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进入大调整和大变革时期。在世界经济秩序重塑的过程中,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东亚地区表现抢眼,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经济治理模式(涵盖东亚10+3主要成员国在内的20国集团机制在美国匹兹堡峰会上已被界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中新崛起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6.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韩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文  白钦先 《经济学家》2007,98(3):111-118
债券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长期以来被世界各国的研究所忽视.本文首次同时引入银行、债券和股票市场这三个重要的金融部门,在控制了投资、进口、出口和消费支出等重要的实质经济变量以及虚拟变量--东亚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在韩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发现,公司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银行信用规模扩张对韩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出口、投资、总消费支出也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然而进口和东亚金融危机却具有负面影响.文章认为韩国属于典型的"经济增长拉动型"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当前,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洗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进入大调整和大变革时期。在世界经济秩序重塑的过程中,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东亚地区表现抢眼,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经济治理模式(涵盖东亚"10+3"主要成员国在内的"20国集团"机制在美国匹兹堡峰会上已被界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中新崛起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戴维 《时代经贸》2013,(20):4-5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深化带来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各地区加快了货币合作的进程.在概括了东亚货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后东亚货币合作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今后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