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伟  邹万丹 《价值工程》2023,(27):166-168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利用新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数智化改造,是强化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探索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两者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数智化发展能力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制造业数智化发展能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创新作为媒介产生间接效应。(3)制造业数智化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在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下,比较优势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也不同。以东、中、西部制造业为例,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减弱,地方政府竞争主要体现为分散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日益增强,地方政府竞争则主要体现为集聚力。这就要求不同地区要处理好本地区比较优势、政府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院文章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既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也考察了中间产品贸易对基于要素密集度特征的分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会拉大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分部门来看,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卓然 《现代企业》2023,(11):104-106
<正>当今时代,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化产业凭借其高准确性、强灵活性等特征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因此,为了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市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利用数字化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便是我国政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源  李伟 《企业经济》2023,(9):59-68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连年减少,企业用工和经营运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新问题。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被迫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并进行相应较大力度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杠杆率也在不断攀升,如何解释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原因成为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分别构建基于宏观视角的VAR模型和微观视角的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企业劳动力、转型升级以及杠杆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供给整体上会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杠杆率产生负向冲击;但细分来看,劳动力减少对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杠杆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却不存在这种现象。据此建议:建立相关保障制度,稳定劳动力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效率;强化金融服务,落实差异化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信息熵作为测度产业结构均衡程度的指标,将其运用于我国制造业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结构的熵值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相应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过程;根据我国29个省区制造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将全国分为五个类型区;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结构的均衡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在一定范围内制造业结构的均衡程度和区域人口规模的对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规模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而且一定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各部门发展越均衡.  相似文献   

7.
在拓展的“中心—外围”模型中引入住房价格,分析住房价格及生存黏性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机理,利用2002—2020年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相对住房价格与制造业相对就业规模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以制造业劳动力年均工资收入与所居城市住房价格的比值刻画的“生存黏性”与城市制造业相对就业规模显著正相关,揭示以劳动力为载体的制造业转移内在动因。提出优化资源配制“、因城施策”、实施区域制造业发展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超过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聚在数十个城市群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息息相关。本文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并通过三重分解进一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如下:(1)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不同城市群之间分化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定上升,而西北边远地区的配置效率几乎没有增长。(2)城市群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健性检验以及使用方言距离和姓氏集中度作为工具变量的结果也支持此结论。(3)从空间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城市间配置效率的改进,是城市内配置效率的2.5倍;从要素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对资本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大于劳动力配置效率改进;从结构分解来看,纠正不当配置在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本研究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城市群和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矛盾,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挖制造业...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测度了2000-2012年长三角两省一市间制造业的同构水平。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利用人均净收入差距间接测算了同时期长三角劳动力的流动强度。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强度呈逐年增大的发展态势。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制造业同构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三角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水平呈下降趋势,这样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明确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类权重矩阵,以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带动本省制造业绿色创新,但会抑制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地理邻近地区更显著。多维度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呈“梯度递减分布”特征。数字化产业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较强“虹吸效应”,不利于整体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以,未来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施行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成长型中小企业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管理(北京)》2004,(1):104-104
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成立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近日发布了“2003年中国非公经济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对我国成长型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行业分布 在具备成长性企业中,分布最多的前10个行业依次为:普通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塑料制品业。地区分布 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东部地区占78.86%;中部地区占13.13%;西部地…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有助于优化配置区域内劳动力资源、提高区域劳动力要素生产率、促进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本文利用相对价格法测度了2012-2021年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分析了阻碍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提升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12-2021年,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有所加强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16-2020年体制性障碍对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出现反弹;2012-2021年,非体制性因素中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对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存在一定的遏制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京津冀地区应深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有选择地引进 有目标地赶超 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如何利用好世界制造业这一轮战略性转移的大好机遇,有选择地引进、有重点地吸收、有目标地赶超,把利用国外先进技…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健 《价值工程》2006,25(9):47-4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以集群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国别或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在此结合我国在大规模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群与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区域物流类型与竞争力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区位商、R型因子和聚类分析等模型对中国大陆的区域物流类型和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发现:(1)区域物流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综合型物流区域、高度专业型物流区域、一般专业型物流区域和”灰色”型物流区域;(2)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性、梯度性和集中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凸现。最后探讨了区域物流类型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空间耦合关系、我国大陆各省区物流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台州地处我国最具有活力和生机、最有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南翼,经济总量位居省内前列。从台州区域经济特征来看,台州的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一直延用的低成本扩张模式,而且是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台州现象”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中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自20世纪以来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最快、效益最显著的重要产业。例如,在OECD国家中,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30%;而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国家,其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的增加值比重不断升高,且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原材料等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转型调整的重要特征。加快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增加产值和创造就业,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有低成本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但同时,基于我国国情而言,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不能盲目的复制先进国家的服务外包发展道路,应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