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1405年到1421年,一个明朝的宦官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甚至西方有人认为美洲也是郑和首先发现的)。郑和当时所用之船,大者为九桅平底帆船,长444英尺,宽186英尺;小者五桅,亦长180英尺,宽68英尺。第一次远洋大船62只,小船255只,船员将近两万八千人;第三次远洋据说动用了3万人,48条船;第四次63条大船,船员将近两万八千。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视野,所见景象并不相同,郑和下西洋也样。明代中期迄今五百年以来,天下人看到的郑和下西洋不是同一种形象,明初的人,看待郑和下西洋,是不同的形象;站在宋元的时空,又是另种形象。  相似文献   

3.
纪念郑和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这是世界航海和交通史上重大的事件,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创世壮举。  相似文献   

4.
郑和后中国国际贸易的劣势 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固然集前人之大成,并在筹划和运作规模方面有所突破,但郑和的成就多属量的改进,而鲜于质的变化。其一,中国官办的外交礼仪性远航,最迟在北宋年间已经出台;其二,中国派遣海军出外洋,元代有若干次,旨在征伐日本与爪哇;其三,从海外载回珍禽异兽供奉朝廷,向是中国官吏所为。但无论如何,郑和下西洋为中国拿了几个世界第一,着实令人欣慰,然而,郑和死,远航停,确也使人扼腕。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应该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由明成祖促成独一无二的非常之举,明成祖这种做法,在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模式中把自己的主动性发挥到极端。单就郑和下西洋而言,确实是中国也是世界伟大的一次航海壮举,也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是唯一的一次奇迹,所以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同时我们也要牢记,郑和下西洋之举措,不仅会因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难以为继,而且对明代社会经济结构而言,  相似文献   

6.
《商》2002,(4):38-38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一名专家援引最新证据提出惊人学说,认为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的探险,而且比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更早发现新大陆。如此说属实,势将改写世界航海史和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郑和精神与传统,应是中华民族海洋与文化强国基本内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动海洋文化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无论是政治外交界、交通航运界、海军以及海洋界、造船产业界,还是文物考古界、文化艺术界等领域,均应推进郑和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明闻 《外经导报》2003,(11):6-6
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次闻名世界并代表中周古代明成就的航海活动,开发海洋经济,弘扬民族精神,12月8日至10日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协、上海市建管委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科学鲁堂举行,海峡两岸历史学、航海学、海洋学界的200多位专家和学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财富》2005,(8):86-86
600年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一直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勇敢坚韧、智慧亲和、集激情与浪漫于一身传奇式的民族英雄;作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同样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敬仰,当西方人还在相信地球是扁平的时候,郑和这位中国的民族英雄已开始其足迹遍及亚洲、澳洲、美洲、印度洋及波斯湾的航海之旅,比哥伦布要早到达新大陆72年!而对于广大的东南亚友国来说,郑和的形象已经具有了一种“神圣”意味,形成了一种广泛存在于民间的“郑和崇拜”……  相似文献   

10.
姚国华 《商界》2006,(8):38-41
“光宗耀祖”式的海外战略,华而不实,注定是不能持久的。这是郑和的“文化宿命”。今人当引以为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5世纪上半叶,受明成祖遣派,郑和出使西洋"宣德化、柔远人"。郑和的外交策略包括:经济方面,采购方物,厚往薄来;军事方面,扬兵域外,维持和平。其多边性、多金性的海洋经济外交,使远至西亚、非洲的众多外邦仰慕而来华朝贡,这完全不同于当今以经济援助、经济合作、经济制裁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外交。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促进了中外文明传播,强化了海权意识,明确了南海诸岛的主权。  相似文献   

12.
郑和的影响 我们从明清以来就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只要大陆搞好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国家和海洋的关系非常紧密,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渔船出没的地方,而且有的地方还有油气资源,这都是十分宝贵的,所以要认真对待我国的海上疆域。我认为这次纪念郑和,最重要的就是宣传海洋领土的观念。最特殊的事情就是钓鱼岛,现在已经被日本画在其地图上面,查历史可以知道,  相似文献   

13.
郑和首次下西洋迄今600年,虽感“弹指挥问”,却令人不禁喟叹天寰人间之巨变。然而,斯人已去,精神长存。郑和600年前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打开中国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还在于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传统的“和合”思想。这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确保战略机遇期内顺利实现“和平发展”的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文平 《大经贸》2004,(1):68-69
当政府的行为具有国家利益眼光,符合"干预的贸易利益大于干预的贸易成本"的经济学原则之时,贸易给人们带来的才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耳熟能详;同样的,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说法也已根深蒂  相似文献   

15.
传奇:宫廷秘方御厨料理相传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800名船员及多名御厨组成的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远航.这就是史载的郑和下西洋。香港的西贡在那时还是一个无名小渔村,受避风山的保护,渔民经常聚集在此避风浪,是个理想的海浪避风港。而此时顺风南下的郑和船队,遭遇了特大的海浪风暴袭击,不得不  相似文献   

16.
<正>传奇:宫廷秘方御厨料理相传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800名船员及多名御厨组成的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远航,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首次为加深友好睦邻关系对东南亚、东非的国家进行访问。香港的西贡在那时还是一个无名的渔村,受避风山的保护,渔民经常聚集在此避风避浪,是个理想的海浪避风港。而此时顺风南下的郑和船队,也遭遇了特大的海浪风暴袭击,不得不驶进西贡停泊驻港数日。  相似文献   

17.
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在郑和下"西洋"的29年期间,他的船队曾四次到达东非海岸一带,先后访问了木骨都束、不刺哇、竹步(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布腊瓦、准博)、麻林、慢八撒(今肯尼亚的马林迪、蒙巴萨)等地.郑和船队曾三次访问了木骨都束,与此同时,木骨都束也先后三次遣使来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木骨都束曾派谴使节与不刺畦和麻林的使节一同前来明廷访问.翌年,郑和的第二次访非之行,目的之一就是回访木骨都束.永乐15年(公  相似文献   

18.
下西洋     
2007年,距离1407年郑和下西洋整整600年了。郑和下西洋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称之为“香料之旅”,比穿越中亚丝绸之路的意义更大。600年前,我们的祖先带着由200艘船只、2万多人组成的队伍穿  相似文献   

19.
《WTO经济导刊》2008,(1):91-91
近期,五粮液集团将旗下商务王牌——五粮液“祝君一帆风顺”酒换装升级,本品从东西方航海英雄郑和与哥伦布获得灵感,加入了新的国际化流行元素,成为国酒进军世界高端酒品市场的先锋代表。  相似文献   

20.
徐啸 《中国拍卖》2014,(4):20-26
景德镇瓷器第一次进入国际化轨道时,是在600多年前的郑和带领船队出海。那是农耕时代。现在是信息时代,它仍然在国际化T台上奔走.并希望以更为多元的方式吸引掌声和镁光灯——进入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是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